春寒料峭云赏春

春寒料峭云赏春

2022-03-26 大众日报 07版

  《春游晚归图》

  □ 本报记者 沈静
  本报实习生 韦成阳
  本报通讯员 马翔宇 马天妮
  “乍暖还寒二月天,酿红酝绿斗新鲜。”春分已过,最是踏春出游的好时节。从春分这一天开始,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天气愈加暖和。未料今年春分将至之时,寒潮又携风雪悄然而至。
  春寒料峭,外出游玩似乎不是最佳选择,不如让我们在画里赏春,感受春日之妙。
  山东博物馆藏有清代画家俞龄的《春游晚归图》,画家将春日行人出游,流连忘返之情尽收图中,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古人踏春赏春的热情。画中山松苍翠,绿树夹岸。近处山坡起伏,刚刚萌发新芽的树木和小草把郊野点缀得生机盎然。林间水畔,主仆四人正赶路回家。一仆人先行到家正在敲门,背上囊中插桃花数枝,透露着春天的气息;拱桥上主人骑着矫健的骏马,手执马缰,正催马缓行,神态闲适;两个仆人随行于后,一人挑着盛满行李的扁担,一人背着琴和书,二人似乎正在交谈。画家先以墨线勾勒山水树木等物象的外形,然后填以色彩,设色鲜丽,笔法细致入微。整个画作浓重的青绿色调,把林木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远远看去,林木青翠依旧。是什么让其历经三百余年,依然保持“青春”面貌呢?
  这里固然有一代又一代收藏家的功劳,但归根结底,最重要的还在于此画的颜料。在古代,颜料工匠为了丰富国画颜料的色系,踏遍青山,以自然界的矿石、动植物为原材料,把自然界的色彩“封装”起来,做成颜料,调配出的颜料可千年不败。而这幅《春游晚归图》中的绿正是来源于天然矿石——孔雀石,这也是它保持“青春”面貌的秘方。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在古代,春日百花盛开之时,邀三两亲朋好友,于满园春色中畅饮达旦,好不畅快,《春夜宴桃李园图》正描绘了春日宴饮的景象。此画是明代著名画家崔子忠根据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内容所绘。画中李白束发免冠持杯而坐,一贤弟已然有醉意,另一贤弟高坐背靠扶手,两侍女手持酒器,做备酒状,石案红烛高照,一侍女高举手臂欲剪烛花。李白与二贤弟褒衣博带,豪情万丈,侍女纤细柔腻、轻灵俊逸,人群背后是大片的桃林,满树桃花如繁星点点,在春夜园林中闪烁怒放,随风摇曳。老树抽新枝,花蕾初绽;山石嶙峋,青苔聚散。春光里,桃树下,挚友对酌,佳人做伴。画家笔法细腻,人物神态刻画得自然丰富,描绘出一派生动的春日夜宴场景。
  无论是《春游晚归图》还是《春夜宴桃李园图》,都生动地反映了古人对春天的喜爱以及沉浸在春日游乐活动中的欣喜之情。春天,本就承载着生命与活力,象征着希望与复苏。虽是乍暖还寒时候,却也挡不住“春和景明”有力而稳健的步伐。透过画作,虽身不在春景中,然心早已随古人云游于生机盎然的田野之中。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待春寒过去,呼二三亲朋,唤几个好友,走进自然,拥抱生机勃勃的春日,沐浴温暖和煦的春风,得享古人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