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校园美育场弘扬传统文化

激活校园美育场弘扬传统文化

聊城大学入选省教育厅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试点高校
2022-03-31 大众日报 12版
  □ 本报记者 王原
   本报通讯员 陈升磊
  阳春三月,万物生发。聊城大学空中美术馆“城市·印象”主题展览,迎来大量循美而来的师生。国内高校唯一一座运河主题展馆——运河文物文献展览馆也开门迎客,面向师生预约开放……聊城大学追寻美、创造美、传播美的行动徐徐拉开新一年的大幕。
接受校史教育,传承奋斗精神
  每年下半年,是聊城大学校史馆人气最旺的日子,学校新生都要到馆内接受校史教育,领略这所大学扎根鲁西、艰苦奋斗的办学历史。展馆内,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图片、一篇篇文字,真实再现了学校历经三个历史时期、三次历史跨越、转型应用型高校,成长为一座现代化大学的动人历程。
  为让这段历史转化为催人奋进的精神,学校把校史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实现人人进馆、人人受教,同时不断改进展览手段,持续更新展品内容,精心培养宣讲队伍,让参观学生能够收获美的享受与精神的升华。新生古锐写下观后感:“参观了校史馆,感觉学校的历史就是一部奋斗史、一部奉献史,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很受触动。”
  聊城大学的另一部校史存在于老教工的记忆中。学校“真人图书馆”邀请经历那段峥嵘岁月的老同志,讲述学校初创及重大发展节点的历史,这种沉浸式的讲述更生动、更鲜活。
  多年坚持终成燎原之势,学校发展史中奋斗、奉献的精神血脉在国家西部计划项目上得到鲜明传承。据统计,自2003年西部计划启动以来,聊城大学共有1260名毕业生参加西部计划,其中,近400名志愿者服务期满后扎根西部。
用活非遗资源,开设非遗传承课程
  春夜,聊城大学音乐厅内古音浩渺,现场听众沉浸在苍凉广阔、空灵高远的乐声中。乐声来自于失传古乐器“尺八”,吹奏者是该校的刘哲教授,他自创的曲目《鱼山梵响》《运河小唱》等展示了其对传统音乐继承和创新的成果。刘哲还在学校的支持下,面向师生开展尺八演奏培训。
  聊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聊城大学多年邀请诸如东昌木版年画、山东琴书、临清舞龙舞狮、道口铺跑竹马、聊城八角鼓等非遗传承人到学校开设非遗传承课程,建立非遗传承基地;依托美育创新项目博雅大讲堂,邀请国内艺术名家、非遗传承人讲授美育公开课,传承中华美学思想。学校还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学生开展非遗传承与发展相关“双创”项目。
  另外,聊城大学依托学校的全国曲艺理论学术研究基地、山东省民间美术资源保护与研发重点实验室、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国家、省级科研平台和实践基地,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指导、支持师生的非遗传承、保护与弘扬活动,同时为地方政府非遗相关工作、美丽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学校民间美术团队的创新项目先后荣获第三届、第五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2021年7月,全省黄河、大运河非遗寻访调研、非遗课题成果汇报暨非遗传承人群研培交流活动在聊城大学举办,会议充分肯定了该校为黄河、大运河领域非遗保护传承所做的努力。
激活创造潜力,
将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聊城大学积极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师生开展美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校专门设立美育中心,统筹全校美育及评估工作;强化美育通识课程建设,将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设立美育专项经费,培训美育教师队伍,完善美育场馆设施,培养高水平讲解员队伍;支持各类艺术团体建设,鼓励开展艺术创作、艺术展览、艺术鉴赏和艺术展演活动等。
  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明显提升。在2021年山东省社科界第八届人文艺术作品大赛中,聊城大学有20项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山东省第六届高校音乐舞蹈专业师生基本功比赛,聊大师生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2项的好成绩。
  聊城大学还通过艺术实践向社会大众传递高雅健康的审美趣味。每年寒暑假、节假日,学校都会派出大量社会实践小分队,开展山东曲艺名家进校园、百场微演走一线、音乐文化课堂进乡村行动等,举办绘画、设计作品展、沙画红色故事、手绘壁画、手绘英雄谱活动,进行舞龙舞狮、琴书、葫芦雕刻、面塑等非遗制作展示,常年在聊城各剧院举办聊大师生专场惠民音乐会等。2021年12月,该校“音为你——视障儿童盲态音乐纠正志愿行动”荣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
  由于在美育方面的积极探索与良好成效,2021年底,聊城大学成功入选省教育厅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试点高校,对口支援阳谷县开展中小学生美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