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原
本报通讯员 周颜玲 袁娜
继成立全国高校首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后,山东交通学院又率先建立全省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制度机制、方式方法、阵地和资源整合等方面真抓实干,发挥高校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的优势,以多种形式传承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育人主阵地。
理论宣讲活力满满,
精神传承用脑用心
如何用好用活优质教育资源?山东交通学院在“引进来”“走出去”上下功夫,精神传承用脑用心。一方面将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来”,积极邀请道德模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优秀典型入校开展分享会,聘请优秀典型为兼职教师,开设“四同大讲堂”“影山人文讲坛”等品牌活动,面向全校师生开讲;另一方面,通过各类教育活动带领师生“走出去”,到刘成德事迹展览馆等地开展现场教学,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宣讲团,把雷锋精神融入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等社区、乡村居民身边事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和方式走村串户宣讲,让居民听得懂、容易做,引导人民群众崇尚文明新风尚,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
学校印发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顶层设计,山东交通学院创建“学生志愿者+社工互补融合”的工作机制,增强规范服务能力,为文明实践提供完善的保障体系。近三年邀请雷锋战友、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刘成德的孙女刘蕊等20余位优秀典型开展教育活动,成立“星火燎原”青年宣讲团等多支队伍深入基层宣讲。
科技改善百姓生活,服务社会尚实尚行
如何运用科研成果践行雷锋精神?山东交通学院科研处处长黄玉娟表示:“高校有天然技术优势,也承担着服务社会的职能,我们的道路破冰融雪设施能改善百姓出行,新型道路材料能提高乡村公路使用寿命……我们还有电商、测绘等专业知识,都能面向社会、服务百姓。”
科研成果落地成为服务社会的关键,山东交通学院一方面重视科技创新与民生需求融合,陆续成立临沂研究院、威海海洋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等机构,大力推进学校科研成果转化;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引导师生积极发挥专业特长和优势,深入基层将理论知识运用于支农实践,并鼓励教职工通过咨询互动等多种形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基层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需求的具体措施。
2021年冬,山东交通学院交通土建工程学院教授郭德栋向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锦绣川办事处北峪村、槲疃村捐赠6吨环保型融雪剂,有效解决两村冬季雪后交通事故风险问题,服务社会尚实尚行,科研成果也得到进一步认可。
多元品牌接续推进,精准服务用诚用情
山东交通学院以品牌打造为抓手,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专项培育机制,在重点提升“诚信驿站”“雪樱计划”等现有文化品牌影响力的基础上,着力织密“阵地网”、集中打造“111819”阵地、着力打通“校-院”服务平台,培育出“时代雷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等一大批品牌,针对弱势群体开展个性化志愿帮扶,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雷锋精神。
2007年,济南女孩钟倩患上类风湿病。十余年来,山东交通学院一届届同学爱心接力,帮她度过生活、学习的各种难关。“‘雪樱计划’是学校‘泉城义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的助残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指导教师玄路宁介绍,“同学们在上课、考试之余,利用原本就不多的空暇去帮助钟倩,我看到了一批批成员的无私奉献。”
山东交通学院将教书育人和服务社会相统一,引导广大师生在文明实践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对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辐射全校师生;对外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辐射广大人民群众,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成风化俗,受到群众普遍认可和点赞,师生也在服务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