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学创新产教融合体制机制
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

济南大学创新产教融合体制机制

2022-04-14 大众日报 12版
  □ 本报通讯员 刘珂珂
 
  济南大学莘县产业技术研究院成功研发了智慧转光农膜,在莘县12座大棚上进行智慧农膜扣棚试验。经过几个月的试验并经相关机构测试,果蔬产量、品质与口感都有较大提升,对于促进莘县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我们团队孵化的公司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目前有智慧转光农膜和智能节能玻璃两款高技术产品即将进入产业化阶段。”近日,济南大学莘县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蒋绪川介绍。
  济南大学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特色发展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围绕国家和山东发展战略转,围绕产业和企业需求转,全力构建与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紧密结合的高水平大学办学体系,贯通融合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切实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能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深化产教融合系列决策部署,济南大学制定了“关于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秉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校地企业合作共赢”的合作发展新思路,创新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探索政产学研合作发展新路径,激发人才、技术、企业等创新要素活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济南大学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推动产业、行业、企业、专业、就业“五业联动”,构建与社会需求紧密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首先,聚焦优势特色,确定了“1+3+4”的重点学科建设布局。即打造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1”个山东省高峰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3”个山东省优势特色学科,水利工程、社会学、土木工程、生物学“4”个校级重点学科,坚持不懈构筑“高原”、打造“高峰”、冲击“一流”,提升核心竞争力。其次,明确了“工科优势、师范特色”的专业特色和“卓越工程师、卓越教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优化专业设置,在合成化学、文旅产业、生物医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十强”产业方向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6个,校企合作共建本科专业33个,举办创新人才实验班6个,“十三五”期间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44项,学生就业竞争力明显提升。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济南大学与地方政府、企业“双招双引”工作有机结合,首创“校企合作提需求+校企携手引人才+校企共同配政策+校企联合做考核”的人才共引共享共用机制,引导人才向经济社会发展集聚、向重点产业和行业企业集聚,向学校高水平学科建设集聚。截至目前,学校通过人才共引共享共用机制,引进优秀青年博士70余人,涉及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10余个产业领域。
  在科研创新方面,济南大学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以及龙头骨干企业“卡脖子”技术难题,与政府、企业联合设立具有牵引作用的重大课题,人才、资金、资源跟着课题和任务走,实现科学研究的“精准滴灌”。在合作对象上,与政府、企业联合设立课题。在资源投入上,推动三方多元化投入,撬动和放大高校科研资金。在成果分配上,实现学校有效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并获得科研业绩,企业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并将研发成果直接转移转化,政府有效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并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团队组建上,三方联合面向海内外延揽人才,实行首席专家自主选聘项目组成员、自主决定项目技术路线、自主支配项目经费机制。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也是学校全面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征程的奋进之年。济南大学将聚焦省委“六个一”发展思路、“六个更加注重”策略方法、“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对标对表“十大创新”行动计划,瞄准“创新性、国际化、有特色的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弘扬“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