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一颖
本报通讯员 张 楠
“按照上级工作安排,自2021年6月11日起,我来到东营,参与当地一线防控场所排查等工作。”白迪的本职工作是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兼职团委副书记、检验科主管检验师,这个“五一”假期,他仍在东营开展疫情防控督导工作。
白迪,还有很多的身份。他是汶川地震医疗队志愿者,2008年,他和所在的医疗队深入受灾严重的映秀镇漩口中学,先后救助124名孩子;他是自媒体健康科普达人,他制作的《白大夫聊健康》自媒体专栏获得山东省首届健康科普大赛一等奖并被学习强国连续推送;他还是孔繁森纪念馆志愿讲解员,挎着孔繁森的小药箱站上首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的舞台。白迪说,聊城一中高二学生高鹏给他留言说,听了他讲述的《孔繁森的小药箱》故事,深受触动,表示自己要做孔繁森精神传承者。“高鹏没有只是说说,而是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去年暑假,他独自骑行十几公里,到漳卫河冠县郭刘庄险工段参加抗洪防汛抢险工作。”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近年来,山东广大青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用实际行动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青春活力。
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青岛理工大学国旗护卫队团支部组织了“砥砺奋进守初心、青春献礼二十大”主题团日活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研读《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开展定向越野等素质拓展活动……“我们唯有坚定理想信念,把准学习、工作的方位感方向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增强自身工作本领和素质,才能绽放出不一样的青春光彩。”团支书胡心茹说。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引导全省青少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我省创新举办“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主题团队课,已覆盖全省16.8万个团支部和22.4万个少先队中队。各级团组织组建“青年讲师团”、开展宣讲1.5万余场,“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参学人次超2.3亿次,“青马工程”每年累计培养青年政治骨干超10万人。
创新是青春远航的强大动力。在齐鲁大地“十大创新”行动中,青年已成为主力军。近日,山东青年创新突击队、山东青年创新榜样名单发布,100支团队、100名榜样勇攀高峰、书写纪录的奋斗故事被更多人知晓。
在山东,中国重汽整车“三高”试验团队是一支备受关注的青年科技创新团队。53℃高温、-43℃低温、5200米海拔,在“高温、高寒、高原”严酷条件下,他们用生命挑战极限,完成了新黄河重卡、中国雪蜡车等多个车型的可靠性试验。山东航天人工智能安全芯片研究院是一支成立仅仅两年的年轻团队,却已承研了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他们研发的全球首款高抗性冲突物联网芯片,填补了业界空白。黄三角农高区技术创新中心工作专班的青年们则聚焦盐碱地综合利用和种业创新,突破了16项重大技术攻关,在荒芜的盐碱地“创”出希望和收获。
在乡村振兴、海洋强省的时代舞台上,山东青年驰骋追梦,施展才华。山东农业大学小麦遗传改良与基因组学团队历经20年首次找到小麦“癌症”克星——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突破了抗赤霉病种质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小麦新品种40个,绿色新技术11项,累计推广面积9000多万亩,增产粮食54亿公斤。这群平均年龄仅28岁的年轻人,在服务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师生接力、逐梦前行,蹚出了一条科技强农兴农之路。中国海洋大学“蓝色药库”开发青年创新团队敢于涉险滩、闯难关,向海“问药”,建成了国家战略性海洋生物药用资源库,构建了“智能超算耦合生物实测的海洋创新药物筛选”关键技术体系,扬波大海,让“挺进深蓝”的梦想变成现实。
不怕苦、不畏难,青年一代勇挑重担、主动作为。在疫情防疫战场、在抗洪救灾一线,山东青年展现出坚强力量。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全省累计组建疫情防控青年志愿服务突击队2394支,12.8万名青年志愿者上岗服务,90后、00后成为抗疫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95后的袁晓航是淄博市一名普通的社区工作者,疫情暴发时恰逢她的婚礼,她毅然选择脱下婚纱、逆向而行,加入志愿者队伍。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青春乐章激荡人心。全省广大青年将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