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
5月4日,博兴县庞家镇栾王村村民在清理设施大棚外的杂草。立夏将至,山东各地农民抢抓农时,忙碌在田间地头。
扫码查看
更多报道
□ 本报记者 卢昱 实习生 赵静
又到立夏时节。“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风景画,在齐鲁各地徐徐铺开,一个充满生机的盛夏时节宣告来临。
春生夏长,生存保证之后,便开始琢磨成长的意义。而“夏”字本身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其首见于金文中。篆文“夏”字是一个身、首、脚俱全的人形,脸部甚大、双手叉腰、两腿架叠。中原地区的人们便用“夏”自称。
这种惯性影响深远,西汉学者扬雄在所著《方言》中说:“夏,大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此时,“夏”已由人之高大而引申出物之壮大,于是古人称植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为“夏”。
春争日,夏争时。立夏一到,天气转热,雨水渐多,农事劳作也进入热火朝天的时节。“惊蛰前,我们村试种了一棚小西瓜品种,现在3000株苗秧上挂满了小西瓜,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今年温度低,西瓜上市时间推迟了,收成很好,希望价格也能好一些。”5月4日,滨州市沾化区下河乡刁家村党支部书记王娟娟说。
此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农耕社会极重视立夏节气,周朝时,立夏这天,周天子要亲率文武百官到南郊举行“迎夏”仪式。
在民间,立夏并无繁复的仪式活动,人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享受一年先到的收获和如何更好消夏上,此时的饮食习俗多具“尝新”“防暑”的功能和文化意义。“尝新”,即在立夏之日品尝时鲜,如蚕豆、黄瓜、樱桃、杏子等蔬果。山东多地还有吃蛋习俗,流传至今。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随着天气渐热,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无力之感,而鸡蛋恰有性平、补气虚的功效,可以消暑祛病。
立夏日称重,是山东地区常见的民俗活动之一。人们在空地上放上一个大木秤,秤钩上悬挂着一个木凳,老老少少都坐上去称量体重,并记录下来,到了立秋日那天再次称量。负责掌秤的人则要根据对象不同说不同的吉利话,例如对老人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称孩子则要说“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用现在的眼光看,这一民俗在娱乐身心的同时,颇有提醒大家关注自身健康、注重夏季养生的积极意义。
立夏之时,万物并秀。5月3日的泉城,一批临时管控小区解封,生产生活秩序正加快恢复。“相信疫情很快就会结束,期待今后的日子里大家都快乐工作、开心生活”……市民的朋友圈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在山东各地,一系列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举措正落地生根,保通保畅、物资保供、退税减税等方面的好政策、好措施频出,助力夺取“双胜利”。
“疫”去夏来,令人万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