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投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第一线

全心投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第一线

——山东工商学院第一书记驻村团队纪实
2022-06-16 大众日报 12版
  □ 本报通讯员 刘海君
  2021年10月,山东工商学院省派驻村“第一书记”——刘海军、申利杰、李天赐、杨鸿章分别奔赴聊城市阳谷县高庙王镇中孔新村、李寨新村、仓上新村、周庄新村四个行政村,将真情、汗水挥洒在乡村的土地上,全心投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第一线。
“党员小屋”解难题暖人心
  2021年10月,曾转战鲁西北、鲁西南、鲁西,在5年里做了3次驻村“第一书记”的刘海军,来到中孔新村再次做“第一书记”。
  一张老旧的办公桌、两个小马扎、一条长椅,刘海军驻村后,就在新设立的“党员小屋”接待群众,听取村民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建议。以“党员小屋”为载体,不仅通过广泛的意见交流,搭建起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更将党员聚拢起来,成为新老党员沟通、学习的平台。“党员小屋”自启用以来,共搜集有关乡村振兴的意见建议12条。
  573户村民家里用上天然气取暖做饭,2420米排水管道贯穿全村、293亩废弃坑塘将安装光伏发电、千亩高产田、保抗旱排涝的变电所、破除陋习的孔孟孝道一条街、健身文化广场……支部党员为民办实事、解难题、暖人心。“我们中孔新村,真的成了一个新村!”一张张蓝图落地生根开花,村民们不禁生出满满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驻村不停,践行乡村振兴使命
  申利杰曾有4年2次的驻村工作历程,这一次来到李寨新村,他要在一片全新的土地上再次践行乡村振兴的使命。
  高庙王镇地处平原地区,没有工业基础和矿产资源,要想发展只能在土地上做文章。考虑到当地正在倡导推行土地流转,申利杰认识到必须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来促进当地农业提质增效。
  为此,申利杰决定首先在自然村杨庄村启动实施第一轮土地流转,采取会议、广播、走访等方式,对群众关心的收益能否有保证、模式是否可持续等问题进行解释说明。同时,发动党员干部带好头,拟以亩均每年1000元的保底价格实施回收,推动52户村民达成意向协议。
  经过测算,杨庄村400亩土地成功流转,每年可节约种植成本20万元,解放劳动力60余人,帮助该村群众带来土地收益4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可增加20万元。看到这一切,申利杰的心里别提有多甜。他说,只要能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吃再多的苦都是值得的。
用行动诠释奋斗的青春最美
  90后驻村“第一书记”李天赐来到仓上新村时,曾因年轻受到村民质疑,然而,随着李天赐驻村工作的推进,村民的担忧很快消失了。他用行动诠释了奋斗的青春最美。
  为强村富民,李天赐着力提升仓上新村基础设施水平,个人捐款5000元并募集帮扶资金,结合省市县配套项目,新建水泥路4500米、下水道1142米,彻底改变了自然村王楼村和后仓村一直无硬化路、逢大雨必淹的状况;通过调研,他提出将当地农业观光园由“自投自建”转变成租赁模式,增加村集体收入;引入光伏发电项目;他关爱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引入小荷公益和冬阳慈善基金建立长期结对帮扶,目前已经收到3万多元的物资捐赠;中小学因新冠疫情转为线上教学后,他发挥高校资源优势,邀请18名大学生为仓上新村中小学生义务支教,并开设家长课堂传授家庭教育经验。
  这些付出打消了乡亲们曾经的质疑,总有村民把自家种的青菜偷偷放在李天赐居住的地方,他都不知道是谁送来的,这一点一滴都体现着村民对这位年轻人的肯定和感激。
一本台账记录着驻村后工作
  杨鸿章曾先后参加过“千名干部下基层”、省“四进”工作组。当接到驻周庄新村任“第一书记”的任务时,56岁的杨鸿章毅然走下讲台,到基层一线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中。
  来到周庄新村,杨鸿章立即召集老党员、老干部连开了三场座谈会。会议本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工作计划和目标。他跑遍了周庄新村,驻村台账日记本里勾勾画画标注的蓝图,也一步步变成了现实。在他的推动下,周庄新村新建下水道500米,新修4米宽水泥路700米,6米宽水泥路50米,获得县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资金50万元。周庄新村党支部书记魏自秋感慨道:“杨书记为周庄新村办的这些事儿是我们两年内难以办到的。”
  从大学课堂到乡村一线,杨鸿章顶着身份转变的压力,努力让自己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闪耀光芒,助力一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