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纪伟
本报通讯员 张庆龙
6月22日,来自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各红色展馆的讲解员,走进临沂市红色景区,通过现场讲解、学习座谈等形式,开展业务交流。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革命老区孕育了伟大的沂蒙精神,而在青海省海晏县则诞生了令人动容的“两弹一星”精神。一次讲解员之间的交流培训,折射出的是两地携手奏响红色交响曲的实践。
“过去三年,临沂开展了第三批援青工作,临沂援青干部管理组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克服高寒缺氧、疫情影响等困难,坚持‘党建带动+产业引领’双轮驱动的工作思路,深入谋划,狠抓落实,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海晏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持。”临沂市政府副秘书长、临沂援青干部管理组组长、海晏县委副书记葛龙江说。近日,记者在海晏县广泛走访,上高原、进车间、访牧民,在海晏学子的课堂上听到了悠扬的沂蒙山小调,在病房里看到了两地医生携手攻克技术难关。
祁连山下唱响沂蒙山小调
6月22日,走进海晏县祁连山中学,正是课间操结束的时段,伴着飘荡在校园内的沂蒙山小调,孩子们回到教室,认真聆听一堂名为《弘扬沂蒙精神 凝聚磅礴力量》的红色课程。
“为了传承红色基因,在临沂市的各级学校中,都有精心编制的红色校本课程。在援青工作中,临沂援青教师也将这部分教学内容带到了海晏县,让沂蒙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在青藏高原上奏响红色交响曲。”临沂科技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主任、海晏县教育局副局长张德仁说。
据张德仁介绍,智力帮扶一直是山东援青工作的重要内容,教育援青的主要任务就是选派好、管理好、使用好援青教师。三年来,临沂市选派到海晏县的援青教师共有50名,他们高质量地完成了受援学校的教学任务,共完成授课19300节次,教学成绩均处于各学校同年级前列。援青教师还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主动承担授课以外的教学教研和管理任务,与42名当地青年教师结对互助共同成长,帮助受援学校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的骨干教师。
临沂市还选派“组团式”教育帮扶团队5人,按照“校长—教务主任—骨干教师”的模式,到海北一中开展支教帮扶工作。“组团式”教育帮扶团队以“三平台、一方案”为重要抓手,形成了“传输教育新理念、激发学校内动力、促进学校内涵式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总思路,积极开展教育援青工作,产生了显著效果。临沂市第一中学援青教师、海北一中校长庞尔国多年担任班主任,到海北一中后,组织举办“班级管理”沙龙,并担任主讲,提升了当地教师的业务水平;援青教师李乐旋是齐鲁名师、语文高级教师,到受援学校后挂职副校长,主动参与学校教研活动,带领教师共同成长,并举办语文教学专题讲座,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援青教师李思玲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海北一中成立了心理辅导名师工作室,给学生上好心理辅导课的同时,也为学校培训了一批心理辅导教师。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专家队伍
6月22日11时,在海晏县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张成崇穿戴好无菌衣和无菌手套,走进了手术室。两个小时后,患者的阑尾被顺利切除。这是海晏县本地医生首次独立完成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
传统的阑尾切除手术需要在患者腹部打开一个1厘米左右的创口,将阑尾切除后用夹子取出。而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可将创口缩小到0.5厘米,患者康复快,住院时间短。今年,海晏县人民医院已完成了10台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而其中的前9台手术,都是由临沂市援青医疗队成员、莒南县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付守博主刀。
“援青医疗队成员在海晏的时间大多不到一年,虽然能给当地群众提供一些家门口的医疗服务,但提升本地医生的技术,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专家队伍更有意义。”付守博说。
3月5日,随援青医疗队到达海拔3000多米的海晏县,付守博用了好几天时间才克服了高原反应。进入工作状态后,他根据当地医疗条件,与张成崇等几位医师结成了学习小组,帮助他们掌握腹腔镜切除手术。
腹腔镜切除手术是借助腹腔镜传输的实时画面,使用两根30多厘米长的长夹,在患者体内完成阑尾绕线、切除等一系列操作,对医师的操作手法有很高的要求。为了帮助本地医生提高操作水平,付守博找来模拟器械,带着他们用腹腔镜和长夹练习夹黄豆,并在多台手术实操中详细讲解操作细节。经过近4个月的练习与参与,张成崇顺利完成了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虽然手术耗费了两个小时,但这意味着当地群众未来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记者了解到,开展援青帮扶工作以来,临沂市不仅制定了海晏县人民医院特色专科建设援建规划,还按照“一对一”带教师徒结对模式,提升当地医疗水平。目前已有针对性地派出消化专业、口腔专业、儿科专业、整形外科等方面的专家,完善海晏县人民医院专科建设。还利用好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和建设“互联网+医疗”的援助模式,先后建立远程会诊、远程教学、远程医学影像及远程病理“四大远程医疗平台”,其中远程病理诊断平台是海北州的第一个病理诊断远程平台,诊断结果直接由临沂市人民医院病理科远程给予诊断并传送至海晏县人民医院,结束了海晏县病理需要送到西宁市医院诊断的历史。
医疗条件的进步,当地居民感触最深。6月23日,一位来自青海省湟源县的病人将一面锦旗送到了临沂援青医疗队成员、临沂市人民医院医学美容整形中心主任白南的办公室。湟源县位于海晏县与西宁市之间,两个月前,这位病人为了治疗眼疾,曾奔走于当地三家医院,其中一家医院表示无力救治,另两家医院虽可以手术,但需要全身麻醉。最终,白南在局部麻醉的条件下,为病人顺利实施了手术。
沂蒙党员青藏高原上党课
6月24日,在临沂援青干部管理组指导下,平邑县驻青海流动党员党支部揭牌仪式在西宁市举行,沂蒙党员在青藏高原完成了一堂生动的党课。成立驻青海流动党员党支部,是临沂市积极深化推进新形势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人才服务保障工作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为在青海省的临沂籍流动党员、务工人员和在外人才打造“党员之家”“人才之家”,进一步凝聚起推动服务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充分展现沂蒙人在青海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形象。
三年来,临沂援青干部管理组坚持“围绕援建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援建”的工作思路,健全党建工作机构,成立临时党支部,下设3个党小组,将在海晏县的援青干部人才全部纳入党支部管理。积极打造“山海情深党旗红”支部品牌,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还协调筹建临沂驻青海流动党员党委,指导临沂商会完成换届并成立党组织,充分发挥流动党委和商会的力量。
支部强带动事业旺。通过党建引领,临沂市推动两地清洁能源产业合作,引进山东晶超光伏公司农户分布式屋顶太阳能项目,已建成项目13个,总装机容量947KW,总投资416万元,年发电量达160.1万度电,实际收益52.27万元;创新商贸交流合作,邀请海晏县组团赴临沂参加RCEP博览会等各类展会,利用会展平台推动海晏特色产品走向全国,在临沂设立华文商贸、丰之坊等两家消费帮扶产品展销中心,年销售额可达400余万元,扩大临沂商城和电商企业与海晏县的深度融合,组织10家电商平台、连锁超市等到海晏县实施“农批零对接”“农超对接”等产销对接活动;帮助培育当地电商5家、电商专业村2个;促进文旅产业合作,指导海晏县成立文化演艺集团,协调开拓山东演出市场,探索文艺演出产业化发展新路子,还组织多家临沂旅行社来海晏县踏线洽谈旅游合作,将原子城等景点纳入临沂旅行社推介线路;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充实提升绿色文化产业园,招引清华启迪之星开展企业孵化和创业服务,吸引10余家中小微企业和咨询、实训、服务机构进驻园区,以创新、创业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得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