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姜斌
本报通讯员 清春 晨倩 丽静
近日,《2023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滨州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滨职”)同时入列东部地区“人才培养卓越50所”“服务贡献卓越50所”和“产教融合卓越50所”三大榜单,作为当地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桥头堡”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专业比例达21%,与滨州区域产业匹配度达到90%以上。
扎根滨州办职教,围绕产业强专业。围绕高端铝等滨州“5+5”优势产业链提升,滨职积极对接医养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化工等国家重点产业领域和区域主导产业领域,推动学校专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针对传统产业,拓展专业新方向;针对新兴产业,加速开设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等专业,实现专业扎根产业,职教融合发展。
滨职建成国家高水平专业群2个、国家级骨干专业14个、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品牌专业群3个、省高水平专业群5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5个。连续两年荣登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院校、学生发展指数优秀院校、资源建设优势院校、教师发展指数优秀院校“四大榜单”,是全国12所之一、山东唯一一所有此殊荣的职业院校。
校园搬进企业,师傅请进课堂,企业需求单变“教学计划书”。滨职搭建与企业的精准对接桥梁,通过共建产业学院的方式把学校搬进企业,将师傅请进课堂,将企业的需求单变为课堂上的具体教学目标。与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共建产业学院,定向培养门店营销人员,打造“店长精英班”人才培养模式,让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悉心指导学生管理门店、营销产品的技能,不仅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提升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还有效提高了门店收益;学校成立全国高职院校首家工匠学院——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工匠学院,通过企业设立的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聘请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师王树军等能工巧匠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操综合培训,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过程,真正做到以“教学办得好不好,学生就业质量是评判关键”的职校人才培养标准。
牵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滨职坚持科技赋能,在平台搭建、技术研发、人才引育等方面全面发力,每年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与技术革新百余项,全年技术服务到款额超7100万元。
面向乡村振兴战略,滨职打造了“园区+种质技术”的服务模式,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园区支撑”的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开展农业种质资源研发及育种技术的创新工作,成功选育出了滨棉1号、滨职棉1号、滨职麦、滨职豆等良种,助力“渤海粮仓”丰产丰收。依托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省技术研发和推广服务中心等高水平技术技能服务平台,打造“专业群+关键技术”的服务模式,聚焦生态纺织、智能制造等领域关键技术的攻关,每年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与技术革新百余项。打造“博士+原创技术”服务模式,通过学校人才下沉企业一线,走进生产车间,针对企业生产难题,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再将研究成果和企业实践成果反馈作用于科学研究,取得授权发明专利15项,立项省级科研项目10余个,参与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等项目10余个,实现了科研和实践的良性互动。同时,开展高质量社会培训,年均培训人员8万人次。
截至目前,滨职“校企合作”的企业数达到668家,建设实验实训室(实训基地)1084个,校企定制培养占就业学生的比例达33%;现有“魏桥班”“京博班”“西王班”等特色“订单班”120个,2023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6.7%。
近年来,滨州实现了“人才净流入”的历史性突破,当地“产教匹配度”达到7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