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担使命 精进臻善育新人

砥砺奋进担使命 精进臻善育新人

——山东建筑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巡礼
2024-03-21 大众日报 10版

  □ 本报通讯员 王慧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为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5年来,山东建筑大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贯彻“八个相统一”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思政课建设和思政课教学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党建统领,
强化体制机制建设

  该校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党委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为学生讲授思政课,定期到思政课课堂听课,多次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现场办公会,与教师面对面解决实际问题。5年来,该校领导督促指导工作30余次,校党委会议、校长办公会议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等重点工作40余次。
  根据《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等重要文件精神,该校相继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及制度。
  该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把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放在学校事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围绕着“重点马院”“重点课程”“重点学科”目标,坚持向改革要发展,用创新谋思路,努力做好各方面工作,建立健全校院两级权责清晰、分工明确、运转有序的思政工作机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学院和职能部门层层落实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多措并举,
狠抓师资队伍建设

  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招聘博士、引进教授和校内转岗等方式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5年来,共有51名博士、教授等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每年均满足师生比1:350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求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要真学,真信,真教,真干。学院相继推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年”“思政课教学质量年”等活动,制订实施方案,从思政课教师数量和质量上实现双提升。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专职思政课教师79人,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日趋合理。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12人,占15.1%;博士教师48人,占60.7%;教师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25所高校。学院获山东省学校思政课教师名师工作室1项,1人入选教育部“精彩一课”教师,1人获山东省教学名师,5人先后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人入选山东省思政课“十百工程”骨干教师,1人获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3人获山东省学校思政课教学名师,4人为青年“政治佳”“十佳思政课”教师。
规划学科建设,
提升思政教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属性,逐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点建设,强化前沿问题研究,凝练学科方向特色,积极培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点,通过“源远讲坛”“斯盛论坛”平台邀请专家作报告30余场,致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学院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等方面精准发力,强短板,补弱项,学科属性更加科学合理,学科特色更加聚焦凝练。5年来,整体水平显著提高,滋养了思政课教师的内涵,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了坚持基础。
  经过多年的努力,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全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唯一一所新增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学位授权点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学位点影响力稳步提高,以全票“合格”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项核验。
科研引领教学,
提升理论阐释能力

  5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紧紧围绕当代中国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开展研究,重点阐释中国理论、解读中国道路、构建中国话语、弘扬中国精神,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阐释力和说服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加大集体攻关力度,努力产出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5年来,获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3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7项;在人民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等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思想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报刊及网络媒体发表理论文章100余篇;举办学术会议30余场;获各级科研奖励18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助力思政课讲好道理。
以教学为中心,
稳步提升教学质量

  实施新入职思政课教师试讲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和听课制度,实施青年教师和老教师“结对子”,有效促进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持续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打造“大思政课”建大样板。
  该校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为兄弟学院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提供智力支持;打造“红色文化建筑研究”“虚拟仿真思政教育”品牌,申报教育部、省级教研课题8项;在思政课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内容;积极服务历城区“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建设,举办大中小同课异构活动;实施“一课一品”行动,在案例教学、红色文化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和基于知识图谱的数字化赋能教学方面持续发力,出版相关理论读物9部。3门课程获批省级优质课程建设,2门课程获批山东省思政课“金课”,2名教师的“思政课小课堂”被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备课平台录用。5名教师在山东省学校思政课教学设计大赛中获奖(其中特等奖2人次),6人在全省学校思政课教学比赛中获奖,3人在山东高校思政课“萌新磨课总会”中获奖(其中特等奖1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