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 报 记 者 王桂利
本报通讯员 王 静 张晨晨
近日,记者走进山东农业大学西礼堂,舞台上正上演着一场精彩的舞台剧,这是学校团委编排的话剧《我们的大调研》。
话剧是围绕山东农业大学2023年暑期开展的“万名学子联万村,我为家乡做贡献”大调研社会实践主题创作的,讲述的是山东农大师生团队奔赴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蒙阴垛庄片区支农助农的故事。这是学校1.2万余名师生迈开步子到田间,对全省5万多个行政村开展实地调研、助力家乡建设的缩影。
坚持一只脚在校内,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掌握最新的农业科技发展知识;坚持一只脚在校外,把学生们放在生产实践中磨炼成长,这种“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的实践育人模式,是山东农业大学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生动实践。
进基地,
筑牢实践育人的思想根基 “在与麦田打交道的67年时间里,余松烈院士与农民同吃同住,获得了无数荣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但在他看来,这些荣誉的分量,都不如滕州农民送他的一枚金质勋章。”学校校史馆里,讲解员苑浩然正讲解着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余松烈“一生情怀系麦浪,半世心血满粮仓”的人生故事,让在场学生深受触动。
苑浩然是学校团委宣讲工作队伍中的一员。为将红色文化、红色基因有机融入学校团员和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学校团委依托山东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山东农业大学校史馆、科学家精神展览馆等基地,构建了“思政课教师领衔、团干部主导、‘五老’参与、学生骨干支撑、青年学生主角”的宣讲工作队伍,通过对学校发展历史、科学家精神的宣讲,特别是讲述山东农大老一辈科学家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等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方面的感人故事,让科学家精神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和激励青年学生投身基层一线中发挥更大作用。
进乡村,
打造实践育人的特色品牌 青年一代要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行动解决发展难题。2023年暑期,学校团委牵头组织开展学校“万名学子联万村,我为家乡做贡献”大调研社会实践活动,引领青年学生在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找苦吃”“听民声”,调研完成5万多份村级问卷,实现省内行政村的全覆盖。
在大调研基础上,学校在全省4003个乡村建立乡村振兴驿站,聘任学生担任科技专员,配备指导老师,鼓励青年学生扎根基层,为乡村送技术、解难题,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到基层才知道老乡们遇到的种植难题五花八门,有时,我眼中的小问题却是他们生产中的大难题,这让我找到了扎根农村的意义。”学生郭浦筱动情地说。
与郭浦筱一样,4000余名青年学生踊跃返回家乡担任驿站科技专员。在蒙阴,他们手把手指导果农做好冬季桃树修剪和科学管理;在滕州,同学们沿着余松烈院士的足迹,在麦田里和农民一起查看小麦长势,讲解最新水肥一体化精准控制及田间病虫草害识别技术,用科技助力小麦丰产稳产……
学校团委积极引领学生紧紧把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到乡村振兴的大舞台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助力家乡建设,实现青年成长与乡村发展的“双向奔赴”。
进平台,
拓宽实践育人的实施路径 把团组织建在平台上,激发组织建设新活力是学校团委拓宽实践育人实施路径的有益探索。
园艺学院学生姜伟涛所在团队依托实验室科研平台,对苹果重茬建园、产量低等问题开展攻克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培育新苗木,推广土壤环境优化技术,让果园旧貌换新颜,项目在第十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乡村振兴专项)上斩获金奖。
“依靠强大的科研平台支撑,学校团委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引导青年学生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积极挖掘创新创业项目素材,实现以科研实践带动创新创业。”学校团委书记祖文成表示。
据统计,依托科研平台,山东农业大学在第十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乡村振兴专项)中共获3金6银1铜,金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山东高校首位。
为引领青年学生投身科技创新重大任务最前端,学校团委依托学校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70多个科研平台,以及小麦产业研究院、现代设施农业产业研究院等校地共建的19个科研平台,建立临时团支部75个,加强与研究生导师、专家教授的沟通交流,更好引领青年学生在重大科研攻关中挑大梁、担大任。
2020级农学专业的齐胜松是“进平台”的受益者。作为公费农科生,他曾多次跟随老师前往小麦产业研究院,深入学习先进的小麦育种技术、粮食烘干仓储技术等,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实践技能,成功进入宁津县农业农村局工作,将继续为家乡农业农村发展贡献力量。
与齐胜松一样,全校有8000多名青年学生活跃在校内外科研平台,用科技创新擦亮人生的底色,逐渐成为青年学生的新风尚。
进企业,
协同提升实践育人成效 “谢谢团组织的牵线搭桥,我正式入职海利尔啦!”农学院的马传智入职期待已久的海利尔药业集团,激动地第一时间给团干部许超打来电话。
今年3月,学校团委先后与东营团市委、日照团市委等市团组织共建“青鸟驿站”,依托“青鸟计划”、实践基地、校友企业等载体,充分挖掘资源,通过岗位推送、线上招聘、现场招聘等多种形式,积极向青年学生推介各地市人才政策,发布就业实习岗位需求4000多个,提供就业实习岗位1.5万余个。
此外,学校深入实施“共青团促就业行动”,围绕促进青年学生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校院两级团组织协同联动,加强对学校71个校企合作班级团支部的指导力度,实行团干部直接联系班级制度,配齐配强团支部书记,定期开展就业指导和帮扶。学校团委充分利用学校与农大肥业等单位建立的125个校外社会实践基地,每年组织1.2万多名青年学生在企业实行实习实践和科技创新,帮助青年学生通过企业实践锻炼实现更高质量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