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求质,高职教育如何作为

向“新”求质,高职教育如何作为

2024-05-14 大众日报 07版
  □ 崔耕虎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找准发展过程中的难点和痛点。抓住“人才链”这个牛鼻子、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人才至关重要。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新型产业体系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为任务出发点,通过科教融汇、产业融合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活力,对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培育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万名新生进入山东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职业院校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当前,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围绕新型劳动者的培养需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不断改变传统观念、改革培养模式、深化内涵建设、强化科研育人,才能为高质量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
  打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服务新型工业化,专注培养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学生掌握精湛技艺和实践经验对于提升产业竞争力至关重要,为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构建与省市政府发展战略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引入行业组织、科研机构、协会团体等多元主体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将行业标准、技术指导、实践训练等资源融入教学,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如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人力、协会成员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促进毕业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行业组织参与制定专业教学标准,确保教育内容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认定制度,允许学生通过技能竞赛、在线课程、企业培训等多种途径获得学分,鼓励学生跨学科选择学习内容,培养复合型人才;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实践活动,通过实践锻炼,增强学生团队协作、发现问题、项目策划、活动执行等方面的软实力;学校应探索实施与行业认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对接的学分认证体系,支持学分互认与转换,让学生在获得学历教育的同时,能够获得行业认可的技能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建立终身学习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在线课程、工作坊、短期培训等继续教育,支持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适应技术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
  打造支撑“新质生产力”的专业课程资源。高等职业院校应明确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领域,为专业课程设置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与行业组织的深度探索,构建多样性、开放性、系统性、前瞻性、创新性的教育体系,确保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教育和培训,为学生提供与新经济、新技术相匹配的知识、技能和工具,使他们成为能够高效利用现代生产资料、驱动产业创新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构建跨学科的课程体系有助于高等职业院校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打破传统专业壁垒,进行深度的行业分析,识别出具有潜力的跨学科领域,设计包含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从而整合成适应行业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如开发传统建筑专业与数字智能操作融合、生物农业培育与信息化平台结合、旅游开发与物联网联结等课程,能够有效地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学校要积极利用优势专业,开发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提供灵活、高效、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另外,加强基础学科与通识教育,重视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等基础学科的教育,以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的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领域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打造切合“新质生产力”的教师人才队伍。适应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培养和吸引具有跨学科知识、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使其符合产业新发展需求。打造一支既精通专业知识,又具备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需要高等职业院校改变传统观念,提升内涵建设。持续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教师取得行业资格证书,建立教师常态化挂职锻炼,在企业实践、技术咨询、项目研发等方面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风格。同时,深入推动不同专业背景教师之间的合作,形成跨学科教学团队,共同开发和讲授融合课程,如智能制造、数字媒体、新能源等专业,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聘请行业专家、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直接参与课程设计,提高案例教学在教学设计中的比例,有效提升专业匹配度和教学针对性。
  打造顺应“新质生产力”的产教融合体系。尽管我国职业教育中产教融合已有数十年的实践探索,但目前围绕产业升级、经济社会发展依然存在“两张皮”的现象。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规模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与产业规模不匹配的现象,一方面是职业院校在培养专业人员上存在扎堆现象,造成区域人才供给过剩;另一方面是职业院校专业规模较小,不能满足某些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其中主要原因是产业体系和专业体系之间出现问题,产业体系在实践过程中是一个综合工程,它所要求的人员更多的是综合发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然而在学校培养过程中很难做到综合培育。如新能源制造企业,其财务人员需要掌握会计、财务、内控、工程造价等一系列专业素养,高等职业院校很难开设专门课程培养完全匹配的专业人才,造成产教融合困难的现象。高等职业院校需要通过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技术联盟、实训基地等方式,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持续反馈和调整合作内容,将知识、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有效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益共赢,形成人才定制化培养的新体系。同时,学校还应通过优化内部管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实训基地建设水平,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为产教融合提供坚实的硬件和软件支撑。另外,在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要重视企业文化与教育文化的相互渗透,通过研讨会、工作坊等形式,促进校企双方在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上的理解和融合,助力学生更快适应职场,促使企业文化和教育理念更加和谐统一。
  总之,高等职业院校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课程资源、强化教师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深化产教融合体系等一系列变革发展策略,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最终助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作者系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