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卢鹏报道
初夏,在沂河源田园综合体,游客行舟龙子湖上。
□ 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刘笑笑
刘玉凡
淄博市沂源县沂河源区域的青山碧水间,藏有一处“桃花岛”。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生活在这里的70岁村民董继兴乐得合不拢嘴:每天一辆辆各地牌照的私家车、旅游大巴不断驶入,满载着一拨拨游客前来寻找艺术与乡愁;与此同时,在远隔重洋的法国巴黎,这处桃花岛作为中国山东乡村振兴的代表,登上了巴黎国际博览会的舞台。
这归功于以桃花岛为核心的沂河源田园综合体项目。该田园综合体结合当地民俗文化特色,对乡村进行艺术化改造,带动以龙子峪为中心的7个行政村实现了产业振兴。6年时间,项目发起人董方军心中的那座桃花岛,正一步步成为更多人安居乐业、实现梦想的桃花岛。
“艺术和乡村能有啥关系?” 穿过龙子桥,便走进了桃花岛所在的沂源县鲁村镇龙子峪村。脚下的石板路通往山腰,两旁民居沿着坡道顺势排开,错落有致。路牌上,标记着一个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名字:时间之花、乡村记忆……这是村里的18个文学类艺术馆,全部由一座座闲置的老房子活化而来,外部仍保留着传统民居的样式。
来自北京的游客贾天才,通过新闻看到了巴黎国际博览会上亮相的沂河源田园综合体项目,和朋友们临时决定来看看这个走上国际舞台的小村庄。“这里将艺术与乡村融合得非常完美,跟印象中的农村很不一样。”贾天才赞叹道。
“艺术和乡村能有啥关系?”多年前,董方军了解到日本直岛用艺术复兴乡村的成功案例后,决心“用艺术活化乡村”。
没成想,主要的反对声来自乡亲们。大家不理解“活化”这个听起来不“吉利”的词,也没听说过“艺术”这个虚头巴脑的东西能让村子致富。于是,董方军组织村民亲自去日本看。董继兴怕坐飞机没敢去,但他听考察回来的村民绘声绘色地讲,“人家把墨一洒,就是艺术,就能挣钱。”
从此,这个“大车小车进不来,过河脱了袜子鞋”的穷山村,开始与艺术有了联结。2015年,董方军机缘巧合结识了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保罗·安德鲁。这位设计了法国戴高乐机场、北京国家大剧院等经典作品的设计大师,担起龙子峪村“艺术活化乡村”总设计师的角色,并在沂河源头设计了融合自然天文、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创作的“墨”和“观天台”两处乡村建筑,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关于农村题材的作品。
随着项目雏形初现,国内外不少知名艺术家来到龙子峪村驻地创作,并让村民充分参与其中,“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新生”。
《编·织·系·节》艺术馆,曾是一位高姓村民的废弃老宅,董继兴小时候经常到他家玩耍,“墙还是以前的墙,只不过加固了,就连这棵香椿树都被保留下来了。”主屋内,3艘村民曾使用过的木船被编织结节的红线缠绕着垂挂于空中,这是艺术家们花了大量时间和村民沟通交流、共同完成的作品。董继兴很喜欢这个作品,并有着自己的解读:“团结一心,凝聚力才强。”
如何把艺术“当饭吃”? 艺术是抽象的,而生活是具体的。董继兴说,艺术能不能“当饭吃”,依旧是村民们最关心的问题。
若无产业支撑,被艺术“活化”的乡村终究是无根之水。2018年,在原有龙子峪村建设的基础上,董方军的企业和沂源县政府共同发起建设沂河源田园综合体项目,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旅居康养和科研交流等于一身,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片25平方公里的土地,涵盖了刘家坡、龙子峪、姬家峪等7个行政村,其中5个曾是省级贫困村,2018年当年就全部实现脱贫。
沂河源对乡村进行全域化、艺术化改造,既保留了当地民俗文化,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也促进了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其中,龙子峪村投入资金约2亿元,流转老旧民房改造高端民宿、艺术馆群、设计师酒店等旅游产品,提升改造村庄及周边山湖林草整体环境,实现了主客共享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现在,59岁的龙子峪村村民孙洪莲在家门口,每月能挣到3000元的工资。她负责村里5个艺术场馆的保洁工作,“轻轻松松就把这个活儿干了。”
自从村里发展起来,村民咸化翠的丈夫不用外出打工了。如今,家里的地流转了出去,丈夫在村里打工,自己又在龙子峪长者食堂找了份公益岗的工作,日子过得越来越有盼头。
5月的刘家坡村,苹果树枝繁叶茂,走近细看,树上已结出了枣子大小的果实。果业是沂源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其中,苹果产业约占该县林果业的70%。此次去巴黎参展,董方军精心挑选的特色农产品中就有“沂源红”苹果,“首展不到3个小时,这些特色农产品就发放一空,还不断有法国消费者拿着图册向我们咨询购买事宜。”
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更多的产品优势、产业优势,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主攻方向。如今,沂河源田园综合体已引进10余家企业。外来投资者、运营者的进入,不仅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鲜血液,还让村民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2017年之前,龙子峪村人均收入约为1.7万元,如今已达到2.6万元。
怎样复制更多“桃花岛”? 山东财经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副院长张凌云在调研中发现,在乡村振兴的探索中,除了缺钱、缺技术,最根本的是缺人。这是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必然现象,也是发展难题。
董方军返乡创业时,也遇到了这一问题,“我刚回来的时候,7个村里50岁以下的人没几个,要么出去打工,要么到城里看孩子去了。”
大家为什么不愿意回村?董方军认为,归根结底是家乡无法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条件,“只有家乡美了,生活既有盼头,也有干头,才会想留在村里生活。”
而随着沂河源基础设施的提升、家门口就业机会的增多,不光在外打工的村民、退伍军人回来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回来了。“这几年已经吸引了100多名大学生返乡入乡。”董方军说。
即将大学毕业的董文淇是土生土长的龙子峪村人,去年11月,她来到山东桃花岛艺术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实习,几个月下来,她有了留下来的想法,“村里这些年变化太大了,生活在这里,不比城市差。”就在5月5日,她接到了公司将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的通知。
在张凌云看来,正是用艺术活化乡村,沂河源才探索出了一条打破缺人困局的路子,“用艺术让乡村焕发生机和活力,把人吸引回来。”
光靠引才还不够,沂河源还自己培养起了人才。2020年12月,山东财经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在龙子峪村揭牌成立,目前学院有50名本科生在读。“我们不仅有‘田间地头’的课堂,还请来国内外专家给他们上课。这些学生既有丰富的农村实践经历,也有宽广的国际视野,未来将为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作为乡村振兴学院院长,董方军信心满满。
除了大学生,乡村振兴学院还开设了村支部书记研修班、研究生进修班等。截至去年,已有3000多人在学院接受培训。
如今,桃花岛早已不是董方军一个人的桃花岛,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投身乡村振兴,打造人人向往的桃花岛。“将来的乡村也不仅是农民的乡村,而是我们大家的乡村。”董方军说。
不是每个村都有一个董方军,桃花岛的模式能复制吗?“能。但这种复制和推广绝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理论的抽取,再结合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去发展。毕竟农村资源禀赋不同,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也不同。”在张凌云看来,沂河源的探索与实践,关键在于“活化”二字,“只有带动当地人参与、热爱艺术,才能叫‘活化’。”
5月的桃花岛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张凌云透露,4个月后,学院招收的第一批乡村振兴学研究生也将入学,“我们希望培养一批有见识、有国际视野、热爱乡村的乡村振兴引领者,带领更多‘桃花岛’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