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胡沥中 刘飞跃
先地下、后地上,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济南起步区规划建设的重要理念。《起步区地下空间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打造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城基”、人民美好生活的“新场所”、TOD城站融合的“新模式”、空间立体集约的“新典范”。其中“新城基”就是要构建高效立体交通系统和安全韧性基础设施。当前,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起步区“市政入地”正逐渐显露“庐山真面目”。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大桥组团鹊华西路南段的地下综合管廊。此处综合管廊设置地下两层,下行一二十级台阶便可到达地下一层。记者注意到,综合管廊内部空间整体宽敞,多处可容两人并行且头部空间并不压抑,内部整体为矩形,各类管线整齐排放。
鹊华西路南段综合管廊采用三舱布置,分别为电力舱、综合舱和热力舱,入廊管线有电力、给水、中水、通信、热力,同时预留了真空垃圾管道位置。据悉,舱室净高为3.8米,净宽分别为电力舱2.3米、综合舱3.3米、热力舱3.4米。
综合管廊对于城市的作用就犹如“动脉”对人体的作用,是城市的“生命线”。“管廊内各种管线由综合管廊保护起来,不接触土壤和地下水,避免了土壤和地下水对管线的腐蚀,增强了其耐久性。”鹊华西路南段综合管廊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维护管理人员可定期进入综合管廊进行巡视、检查、维修管理,确保各类管线的稳定安全,各种管线的敷设、增减、维修都可以直接在综合管廊内进行,大大减少路面多次翻修的费用和工程管线的维修费用。
起步区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打造“集约复合,综合高效、智慧安全”的综合管廊体系,规划总长度为114.26公里,其中直管区内总长度为70.6公里,城市副中心范围内长度为42.4公里,崔寨组团范围内长度为22.1公里,孙耿组团范围内长度为6.1公里。据介绍,起步区综合管廊规划总体上与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四川天府新区等新区密度相当。
当前,起步区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管廊长度为32.5公里,2024年拟新开工黄河大道二期、凤凰北路西延、二环东路北延等22.4公里管廊建设,2024年底,直管区范围内总建设里程占比将达到规划长度的78%。
地下综合管廊往往与道路规划建设紧密相关。记者注意到,起步区不仅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同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而且针对道路本身,也格外重视利用地下空间。
起步区规划建设“系统型-连接型-节点型-联络型”四级地下道路体系,其中系统型地下道路2处,主要分布在大桥、崔寨组团,主要沿黄河大道设置;连接型地下道路4处,主要为穿黄隧道项目。
日前,黄河大道一期工程全线完工,这意味着一期工程3段地下通道也已全部建设完成。3段地下通道的设置在保证快速通行的基础上,为地面之上留出了更加完整的城市空间。在穿黄隧道方面,目前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已通车,该隧道北延项目及济南黄河航天大道隧道、黄岗路隧道也在加快建设中。
根据规划,在建设地下市政设施系统方面,起步区还将建设地下变电站9处、环卫设施3处、污水处理设施1处、能源中心18处。
5月16日,起步区节水综合示范及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在崔寨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揭牌。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该项目污水处理全部在地下实现,在减少占地面积的同时减少噪音和异味影响,地上则被打造成为生态节水公园。此外,起步区生活垃圾转运中心采用半地下建筑构造,主要作业功能区分布在地下,隐藏在绿化景观之中,运行后也将有效化“邻避效应”为“邻利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