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人工智能+”,探索教育“新场景”
济南大学将数字技术与传统本科专业交叉融合,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

发力“人工智能+”,探索教育“新场景”

2024-08-18 大众日报 02版
  □ 本报记者 王桂利
  本报通讯员 刘珂珂
  近日,第十五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落下帷幕。本次大赛,展现了我国高校信息技术领域学子的最高水平。济南大学参赛学生获得全国一等奖5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19项、优秀奖19项,共计64项国家级奖项,并获得全国总决赛优胜学校称号,刷新历史最好成绩。
  “济南大学学子取得的优异成绩,得益于学校推出的本科数字教育行动方案。这项改革举措,旨在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培养新质生产力创新人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探索具有济南大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改革新方向和实践新路径。”济南大学校长刘宗明说。
  日前,济南大学自动化电气与工程学院教师丁广乾主讲的《电力电子技术》获批首批人工智能交叉课程立项。“该课程将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展‘智能+教育’改革,”丁广乾说,“我们构建了课程专属知识图谱和AI助教,为学生提供学习路径导航和学习资源智能推荐,像地图一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并达成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和AI助教与学生实时互动答疑,推动学生个性化学习。”
  《济南大学本科数字教育行动方案》自今年推开以来,该校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传统本科专业交叉融合,推进本科专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截至目前,济南大学共立项建设42项人工智能交叉课程,并且启动了第二批人工智能交叉课程建设工作,”济南大学教务处处长、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贞翔介绍,学校对《大学计算机》等公共课程进行优化升级,将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相关内容转为线上课程,增设人工智能模块,建设人工智能公共课程体系。同时,开设面向全校的人工智能核心通识课程。
  为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应用,济南大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改造专业核心课程,逐步构建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推动传统专业转型升级。鼓励人工智能行业企业力量有序参与,通过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等多种途径,合作开发课程,共建实践基地。目前,学校立项建设8个专业进行转型升级,包括金融学、社会工作、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机械工程、给排水科学工程、通信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探索新型课程组织形式及智慧教学模式。该校推动线上课程资源建设,加快数字教材出版,大规模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运用大数据、知识图谱等技术辅助教学,持续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智慧教育新模式。
  同时,济南大学建设“人工智能+”师资队伍,共同推动方案实施。探索“人工智能+教师教育”培养新模式,推动数字素养融入师范生培养体系;开展跨学科融合的人工智能专业素养提升培训,增强教师理论素养及实践创新能力。近一年来,组织了《高校教师如何将AI应用于教学创新》等专题培训20余场,培训教师2000余人次。
  预计到2027年,济南大学将实现30个左右传统专业的转型升级。完成大学计算机类公共课程改造,建设人工智能公共课程体系;建设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专业领域应用的本科通识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150门左右;出版数字教材等新形态教材20部。“我们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部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目前,全校统筹推进传统专业人工智能+转型升级,大力强化人工智能+师资队伍建设,布局人工智能+课程体系,通过大模型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优势,推动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济南大学党委书记刘春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