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 报 记 者 王桂利
本报通讯员 赵秀明
“经过面对面、心贴心的深入讲解,我们北南戈庄村对党的政策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对壮大村集体经济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与明确的方向,对即将到来的美好生活更是满怀憧憬。”潍坊市安丘市金冢子镇北南戈庄村党支部书记孙瑞春在此前村中刚结束的宣讲活动后感慨道。此次宣讲由山东农业大学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承担。
该校在暑假期间精心组织了136支学生工作队,深入全省逾百个乡村与社区,发起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宣讲行动。与此同时,683名导师、1025位研究生及七千余名科技专员学生,如同繁星点点,遍布全省7000个乡村角落。他们不仅深入阐释国家政策,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活力,还积极弘扬红色文化,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添砖加瓦。
搭建线上线下平台
做好党的政策“宣传队”
“大爷,了不了解国家对咱农业生产的补贴政策呀?”“伯伯,国家规定的小麦最低收购价知道是多少吗?”……山东农业大学的“薯乡麦韵,一‘麦’相承”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滕州市姜屯镇与界河镇,与村干部一起将党的理论和温暖送至田间地头。他们不仅宣讲党的最新理论,还细致解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借鉴“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添砖加瓦。
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向村民普及国家惠农政策,特别是小麦的最低收购价及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信息,确保党的创新理论与惠农政策深入人心,惠及每一位农户。
“点击这里可以了解最新的国家农业补贴政策。”在临沂市临沭县的春山茶博园,山东农业大学资环学院的李荣磊与村干部、农户围坐,利用一款名为“乡村振兴驿站”的APP,探索该APP“推咨询”“随时问”“学农技”等便捷功能。据了解,这款由山东农大自主研发的APP,如同一座桥梁,让村民无需远行即可掌握国家农业政策动态,直接向农业专家求教,实现了信息与技术的高效对接。截至目前,全省已有超过2.8万名村民注册使用该系统,它不仅成了党的政策宣传新窗口,更是推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工具。
驻村的日子里,学生党员们展现出高度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根据村干部与农户的不同年龄层次与知识水平,巧妙运用知识讲座、互动问答等多种形式,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贴近民生的地方语言,在麦田间、果林旁、文化站点等多元场景下娓娓道来。他们以青春之名,用真挚的话语传递党的温暖与力量,确保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深深扎根,绽放出最为绚烂的花朵,让党的声音响彻每一个角落。
创新传播形式 做红色故事“讲述者”
一座刘公岛,半部近代史。暑假期间,林学院实践团队深入挖掘刘公岛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开展红色文化乡村教育活动。“刘公岛的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实践队成员袁晨阳说。该团队通过文化节庆展演、话剧编排等方式重现了那段红色历史,创新了基层文化的传播形式,让红色文化在群众中绽放了新的光彩。
林学团队是众多实践队的缩影。“星火新章”实践队奔赴沂蒙山区革命老区,开设红色“讲堂”,将沂蒙精神讲给村民听;“红色记忆探索队”走进青岛市莱西市小院村,进社区、进校园教授歌曲《国家》手势舞,观看红色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进一步弘扬“八连精神”。
“农大学生们发挥聪明才智,创新了红色文化的传播形式,充分发挥先进文化、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创新性发展了基层文化治理模式,让基层文化发展有了新气象。”小院村党支部书记张志强说。
发挥专业才能 做基层建设的“智囊团”
“地里面的叶片怎么都黄了”“叶子上的白斑怎么除也除不掉”“地里不少藤都结不出好瓜、大瓜”……济南市曲堤街道的黄瓜大棚里,村委会干部焦急地围在山东农大植保学院专家周围,询问当地黄瓜生产面临的“大挑战”。
“该病害的发生与黄瓜生长所处环境的温湿度密切相关,防治上可以喷施四霉素、吡唑醚菌酯、代森锰锌等杀真菌剂,同时需要注意降低大棚内的温湿度,避免因为高温而引起的大面积病害产生。”经过现场鉴定,山东农业大学刘峰教授锁定黄瓜靶斑病是当地黄瓜生产的最大“克星”,对当地村干部和黄瓜种植户进行了黄瓜靶斑病的科普及防治指导。
据了解,山东农大今年将在山东省建设一万个乡村振兴驿站,为驿站配备专家服务团队,聘任学生担任驿站科技专员,让他们深入乡村基层,驻村蹲点服务,解决农民生产难题,加强技术培训与指导,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和应用能力,助力乡村振兴。
在枣庄市山亭区高庄村,山东农大艺术学院学生秦存财通过“线上直播+线下销售”相结合的方式助力当地花椒和红薯销售,给农产品插上“数字翅膀”;在泰安市宁阳县葛石镇杏山村,“夏”乡绘梦志愿服务队开展墙绘美化乡村活动,用艺术助力乡村。“乡村振兴驿站建设为基层送来了大量懂理论、有技术、会管理、操作强的专家教授、青年学生,为我们基层一线聚集了大量人才,让我对后续基层建设工作越来越有信心了。”济宁市鱼台县罗屯镇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海军说。
山东农大党委副书记、校长冷畅俭表示,该校将深化乡村振兴驿站建设策略,将丰富的科技资源、创新成果直接输送至田间地头,实现科研成果在生产前线的有效转化,将学校的人才优势、科技实力、产业基础及生产能力,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推动基层建设的强大动力。同时,该校将充分挖掘并发挥师生群体的智慧与潜能,积极促进乡村治理的规范化与有序化进程,为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贡献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