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刘玉笛
4月27日至5月6日,由山东建筑大学学生工作部(学生资助服务中心)主办的第十八届“心连心”文化节举行。商学院以“春晖暖心,文化铸魂”为主题,在文化节中创新开展剪纸、油纸伞两项非遗体验活动,将非遗技艺传承与资助育人深度融合,以文化浸润心灵,以实践培育品格,既丰富了文化节内涵,又为受助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提升素养的平台。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耐心讲解剪纸历史渊源与技巧,手把手指导学生实操。来自商学院的李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剪纸,从折纸、画样到下剪,每一步都需要全神贯注,完成作品时特别有成就感,也感受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在油纸伞绘制区域,淡雅素白的伞面成为学生们的创意画布,大家以笔为媒,或勾勒山水花鸟,或书写励志话语,将个人情感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创作中……
山东建筑大学商学院着力打造“春晖”资助育人品牌,凝聚资助育人工作合力,将普通的经济援助升华为富有温度的育人工程,以“精准滴灌、‘春晖+访’、赋能成长、感恩传承”四大模块为支柱,构建起“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生态,让每一位受助学生在“春晖”的滋养中向阳生长,从“受助者”蜕变为“助人者”,书写出新时代资助育人的动人篇章。
精准滴灌:构建全周期多层次资助生态
“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掉队”是“春晖”品牌的初心,商学院通过个人申请、困难认证、校园消费监测、走访调研等举措,为每一位困难学生绘制“成长档案”,实现资助对象“精准画像”。
在此基础上,创新实施“基础保障+发展支持+应急守护”分层资助模式:既有覆盖生活必需的“助学金”,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稳得住心”;又设立“成长基金”,资助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赋能求职等进阶发展项目,本年度已累计为100余名学生提供补贴,助力他们突破发展壁垒;还有为突发变故学生开通“24小时应急通道”的临时困难补助,缓解临时经济压力。从“兜底保障”到“增值培育”再到“应急响应”,构建全周期、多层次的资助生态,既解“燃眉之急”,更铺“成长之路”。
“春晖+访”: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由“学院党政领导班子、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研究生导师”五类家访主体组成家访团,创新采用“线上+线下、集体+分散、专访+顺访、普遍+重点”四维形式,打造“喜报到家访、重点实地访、学生线上访、家长会上访、访企拓岗”五维一体模式,依托新媒体技术打通线上线下双通道。
2025年寒假期间,他们走访重点学生家庭14户,针对学业困难、心理预警等重点群体开展线上家访287人次,同步实现线上家长会全覆盖,既通过党政领导带队走访偏远地区送“春晖领航礼包”、辅导员深度访谈定制成长方案等举措深化家访深度,又以集体见面会、分散式资源对接、普遍化数字画像推送拓宽覆盖广度,更借专访应急响应突发需求、顺访联动访企拓岗增强行动力度,形成“全员参与、全形式融合、全场景渗透”的家校协同育人新范式,让教育温度跨越山海、精准抵达。
赋能成长:多维搭建成才“立交桥”
商学院以“全周期、多层次、精准化”为导向,构建“三阶实践+多元赋能”体系,为学生铺就立体化成长路径。以勤工助学岗为起点,设置学院教学办助理等基础实践岗位,让学生在日常服务中培养责任意识与沟通能力;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为纽带,组织“乡村振兴调研”等项目,推动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深度融合,如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做助农直播推广,参加学校“鲸选校园大集”带货路演等;以学科竞赛为引擎,鼓励、指导学生参加“三大赛”、“商业精英挑战赛”等科创赛事,近两年获得省级及以上荣誉两百余项。
在注重专业能力培育之外,学院打造“全周期赋能矩阵”:组建“辅学义工”团队,由学业优异学生结对帮扶学业困难群体;开设“心理能量工坊”,通过团体辅导等活动,为多名学生提供心理疏导与自信提升训练;针对困难毕业生群体,量身定制“一人一策”就业帮扶方案,为困难学生争取求职补贴,定制“简历诊断+模拟面试+企业内推”专属方案。
感恩传承:激活资助育人“动力源”
在“春晖”品牌文化的浸润下,商学院将感恩教育深度融入育人全过程,让“受助思源、获奖思进、毕业思报”成为学生自觉。
开展“感恩手抄报大赛”、“写给未来的一封信”等沉浸式活动,引导学生将感恩之情诉诸笔端、融入心田;开展“社区银发关怀”“谨防经济诈骗”等常态化公益活动,将专业学习转化为社会价值;通过“朋辈领航计划”,邀请优秀学长学姐分享“从受助到助人”的成长故事,用身边榜样激发情感认同;校友担任“职场导师”结对指导在校生,形成“校友反哺—学生接力—社会参与”的能量裂变,使感恩教育不再是单向的道德说教,而是转化为学生主动参与、自我驱动的文化传承。
商学院将继续以“春晖”品牌建设为引领,让资助育人如春风化雨,滋润更多学子的成长之路,在“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循环中,书写教育扶贫与立德树人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