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义诊到“造血”

从义诊到“造血”

山东大学“医路西行”社会实践队助力西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2025-08-12 大众日报 11版
  □ 本报通讯员 林竹 车慧卿
  本 报 记 者 王原
  “每天早上起床后测一次,数值记在这个本子上,下次复诊时带给医生看。”萨吾提·吾布力卡斯木重复着大夫的叮嘱,将写满注意事项的纸条放进口袋。这位来自新疆英吉沙县的村民刚刚带着奶奶完成义诊,对着医生道谢:“山大专家不仅细致检查,还教我科学照顾奶奶,太贴心了!”
  这样的温暖场景,近日在英吉沙县人民医院不断上演。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第一临床学院)和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山东大学口腔医院)的口腔科、骨科、神经外科、消化内科、泌尿外科等多个专家团队在此开展义诊。
  从“感慨”到“深思”的调研足迹
  从体格检查到个性化诊疗建议,再到结合当地饮食习惯给出健康指导……诊桌前山大医疗团队专家的专业耐心与候诊区的声声“热合麦特”(维吾尔语:谢谢)都饱含信赖与温暖。
  从2018年首赴四川大凉山起,到今年奔赴新疆,这支由医学生组成的山东大学“医路西行”社会实践队足迹已逾两万五千公里,走过我国西部六省(区、市)十一地。
  今年,实践队再踏征程,奔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阿拉尔市,用7天时间走访调研岳普湖县的康复中心、艾西曼镇卫生院、塔孜洪乡中心卫生院等10家基层医疗单位,开展6场公益义诊活动,走村入户探访援疆项目落地成效,为数千人送去健康和温暖。
  “看到那些与东部地区同步的设备,和两年前比,变化真是翻天覆地。”队员张志焓感慨。队长纪兆蔚却在脑瘫儿童康复中心发现隐忧:“先进设备不少,但医生像旋转的陀螺,一人管多台设备。”
  队员们的调研笔记里,清晰记录着一组“成长的烦恼”:在山东“组团式援疆”的推动下,受援医院的“硬件账单”持续优化——47家乡镇卫生院、704家村卫生室配备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准确率提升30%;口腔科、国医堂等特色专科从无到有。但高层次人才短缺仍如“最后一道锁”,制约着疑难重症诊疗与学科发展。
  这些带着“泥土温度”的调研发现,最终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如何让援疆从“输血”转向“造血”?
  “输送人才的核心在于激活边疆自身‘造血’功能,让知识扎根,让技术生根,让人才梯队如胡杨般茁壮成长。”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党工委副书记、实践队指导教师赵福昌的话,道出了帮扶的深层逻辑。
  从“点餐式”到“打包管”的精准帮扶
  从设备的“有没有”到人才的“强不强”,山东大学“医路西行”社会实践队跨越八千公里的调研行动,正在把基层的声音转化为山东大学医疗援疆精准施策的依据。
  近日,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与新疆喀什疏勒县人民医院签订“院包科”合作协议。通过技术协作、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以“组团式+精准化”模式推动优质口腔医疗资源持续输入,让优质资源真正“沉下去”。
  2021年7月起,山东大学口腔医院便以“点餐式”帮扶模式助力疏勒县人民医院口腔科发展。
  5年来,从最初3天完成14例种植手术,到成功开展首例开放性和多发性骨折手术;从完善病房建设到口腔显微治疗室落地……一个个里程碑,见证了疏勒县口腔医疗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就在几天前,山东大学口腔医院援疆医生贾钊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帮扶专家亚尔肯·阿吉,在疏勒县人民医院完成首例高难度重度牙周炎即刻种植手术,填补了当地医院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从“初心”到“传承”的青春接力
  在调研与帮扶中,山东大学“医路西行”社会实践队的青春力量也在悄然传递。
  “在高海拔地区,队员们克服缺氧、急性胃肠炎等困难,真正发挥了‘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信念。”纪兆蔚说。
  “这些都是难得的一线历练,这种体验与在医院跟随老师做助手截然不同。”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学生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孙钰表示,“学生们既反思技能不足,更能真切感受作为医者的责任担当,这种成长是课堂和实验室无法替代的。”
  实践队像一个“人才孵化器”,既输送知识,更点燃理想。追根溯源,这份责任与担当来自一代代“医路西行”人用行动铸就的精神火炬。2019年担任社会实践队队长孙志刚的故事便是其中温暖的一簇。“一段跨越多年的坚韧付出,直至2023年我们重返大凉山时才知晓。”队员薛志伟回忆。自2018年他第一次踏足这片土地,孙志刚便默默启动了一项长远的承诺并付诸行动——每年用奖学金资助大凉山三名学生。如今一人考上大学,两人进入职高,拥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齐鲁医学的血脉里,有着奔赴山海、哺育边陲的基因。这份跨越山海的健康守护,不仅是医者仁心的生动践行,更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边疆大地绽放得愈发绚烂,也在健康中国的蓝图上增添了温暖而坚实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