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挂桃符,到底有什么说法?桃文化故事不少啊!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建
2020-01-31 22:23:49     大众日报客户端

桃木剑、桃木如意、桃木挂件、寿桃酒、桃花茶……走进桃乡肥城的中国桃文化博物馆,琳琅满目的桃文化展品充分诠释了何为“居不可无桃”。中国桃文化源远流长,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春节自然也少不了和桃有关的习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七绝《元日》脍炙人口,古代春节门前挂桃符的民俗也因此为人所熟悉。

桃符又称桃板、桃符板,是将桃木剖成两半,上面写上祈福禳灾的话或画上神像,在春节时挂在门上,这一风俗魏晋时期已经流行。南宋人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一书中说:“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联,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

春节挂桃符是因为古人认为桃木有驱邪避恶功能,而这与神荼、郁垒的神话故事有关。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引述《山海经》的记载说:“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在古人看来,神荼、郁垒是管理鬼的神,他们居住的桃树也因此具有了震慑恶鬼的功能。

到了唐代,桃符有了新的变化,人们渐渐用钟馗或秦琼、尉迟敬德的形象取代神荼、郁垒。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出现了在桃符上写“元、亨、利、贞”等吉祥语的习俗。《宋史》记载,每到除夕,“帝辄命翰林为词题桃符,正点,置寝门左右”。桃符逐渐演化成了春联,贴春联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除了桃符,古人春节时还会在门前悬挂桃梗,也有说法认为桃符是从桃梗演化而来。桃梗即桃木人,用于随身佩戴或置于门前,《晋书》记载:“岁旦,常设苇茭、桃梗、磔鸡于宫及百寺之门,以禳恶气。”桃梗在汉代就已出现,许慎在注解《淮南子》时说:“今人以桃梗径寸许,长七八寸,中分之,书祈福禳灾之辞,岁旦插于门左右地而钉之,即其制也。”考古发现也印证了许慎的说法,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36件桃木俑,三号汉墓也发现了6件桃枝小俑。

肥城人在春秋时期就已开始种植桃树,桃文化历史悠久。过春节时,肥城有门上插桃枝的习俗。“必须要用朝东南方向的桃枝。”肥城市世上桃源旅游度假区服务中心副主任姜正涛介绍说,这与当地的一个传说有关。

相传,肥城老县城西边有座陶山。“陶山72洞,洞洞出妖精。”每到晚上,山上的妖怪便进城作恶,肥城老百姓深受其害。东海度朔山的神荼、郁垒二神听说此事后大怒,他们来到肥城,折下朝东南方向的桃枝作武器,一阵砍杀,将陶山上的妖怪全部消灭,从此以后朝东南方向生长的桃枝便有了灵气。

在饮食方面,古人有春节饮桃汤的习俗。《荆楚岁时记》一书记载说:“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桃汤以桃叶、桃枝、桃茎或荆桃、冬桃、概桃煮汤,或饮用,或用枝条挥洒,以驱鬼避疫。《太平御览》说:“元日服桃汤。桃者,五行之精,厌伏邪气,制百鬼。”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建 本报通讯员 宋杰 李胜男)

责任编辑:籍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