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流报告文学《“莱西经验”诞生记》:追梦圆梦的时代报告

大众日报记者 于国鹏

2019-12-07 20:26:53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12月7日,省作协副主席、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铁流创作的报告文学《“莱西经验”诞生记》在青岛举行作品研讨会。

研讨会由人民日报文艺部、省委宣传部、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山东省作家协会联合主办,莱西市委、市政府承办,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协办。来自中国作协、山东省作协、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青岛市文联、青岛市作协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这部报告文学的创作历程与作品特色展开研讨。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莱西经验”诞生记》作为一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的优秀作品,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思想性、艺术性,在文本书写方面,独特的叙事结构、鲜活的人物塑造、简洁凝练又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表达,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又有力深化了作品的时代主题。

回应现实中的未来视角

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莱西经验”,在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视察工作时指出,发展于莱西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在全国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去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莱西经验”的实践创新者周明金,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今年9月11日,人民日报整版刊发铁流创作的报告文学《“莱西经验”诞生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回溯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再次引发大江南北学习研究深化“莱西经验”的新热潮。

“改革先锋”、“莱西经验”的实践创新者,也是《“莱西经验”诞生记》一文中的主人公周明金说,读了这部报告文学后,感觉这的确堪称一部“佳作”,“‘莱西经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个人只是做了一些应该做的工作,发挥了一些应该发挥的作用。”他介绍,“莱西经验”是时代的呼唤,是解决莱西问题的时代方案,是广大干部实践创新的结晶。当前,当地正深入挖掘“莱西经验”的新时代内涵,传承和发扬“莱西经验”,在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说,这部报告文学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乡村如何治理?“今天,每条乡村的道路,依然需要千千万万像周明金这样的共产党人去走,这就是这部作品的意义所在。”研讨这部文学作品,眼光应该面对现实,同时更要面向未来,“作品题目是‘莱西经验’诞生记,在我看来,应该是重新出发的‘莱西经验’。把这些典型人物身上的典型经验写活、写透,传播出去,也正是报告文学的魅力所在。”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著名评论家吴义勤认为,一部报告文学作品是否成功,检验的关键因素包括这部作品是否有现实的温度、是否有思想的深度、是否有情感的浓度、是否有文学的魅力。“莱西经验”虽然是对历史的回溯,是对经验的总结和推广,从实践来看,这种经验是不断生成、不断创造的过程。《“莱西经验”诞生记》是一部体现处理现实的独特性的报告文学作品,从小角度切入,表达大主题,反映大时代,通过描绘基层人物,来表现书写英雄。“这部报告文学作品不仅体现了这种文体的魅力,在反映现实的角度和方法方面,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思考。”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朝全认为,“莱西经验”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产生了巨大的效能;“莱西经验”具有普遍性,不仅适用于莱西一县一市,山东一省一地,可以推广应用到全国各地,推广到党的建设、基层政权建设的方方面面;“莱西经验”也不只是一时的,而是具有长远性的价值。

一个“周大鼻子”带活了全篇

《“莱西经验”诞生记》描绘了一幅幅别具风情的莱西农村“富春山居图”。专家们认为,个性鲜明的人物塑造,尤其是对周明金“周大鼻子”生动传神、入木三分的刻画,并由此串联起多个人物和故事情节,成功实现了作品在时空维度的自由转换。

《“莱西经验”诞生记》中这样描述周明金,“他身材壮实,脸膛黝黑,有时裤腿还一高一低地卷着,再加上他对耕种也是内行,农民都愿意和他打交道,说说心里话。时间久了,熟了,村民就不把这位县上的干部当外人了。周明金鼻子很大,有的农民和村干部干脆就叫他‘周大鼻子’。老周听了嘿嘿笑,一点都不生气。”一位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基层干部形象鲜活的呈现出来。

吴义勤说,这部报告文学成功塑造了包括周明金在内的多位基层党员干部形象,作者是以文学笔法来描写人物,不是简单歌颂或者简单符号化,而是抓住他们的生活细节,甚至情感、心理的微妙变化去表现人物,三言两语就把人物形象“抓”出来了,“像周明金的‘大鼻子’,大家一读印象深刻。其实作品中的每个人物,每个基层干部,都抓到了文学性的‘点’,都有特别的细节让人过目不忘。”

著名军旅作家、沈阳军区原副政委高建国也评价说,《“莱西经验”诞生记》对人物的塑造非常成功。作品中写人物,可谓惜墨如金,又能点石成金。“比如写周明金,写周大鼻子,大鼻子这个意象,我个人理解很有象征意义,这个非常可爱的‘鼻子’,在那个年代架起了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特殊桥梁,桥梁不大,但是曲径通幽,非常好,这是传神之笔。”周明金作为国家“改革先锋”荣誉称号获得者,其实很不好写,一不小心就奔着“高大上”去了,但是作者铁流反其道而行之,写他的平常心,写他的世故相,当然“大鼻子”起到了重要作用,老百姓拿“大鼻子”跟他开玩笑,他不但不火、不烦,而且还很受用的样子,跟老百姓一下子就融在一起了,“连小孩子都记得这个‘大鼻子叔叔’,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跃然纸上。”

独具匠心的结构与语言表达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李掖平表示,从《“莱西经验”诞生记》结构看,这是一部非常精妙的具有报告文学结构体式的作品。8000多字分为五章,成功勾连起两个时空。第五章成功缝合了“莱西经验”诞生的过去,又延伸到现在“莱西经验”的历史传承。从结构角度上讲,串珠式的人物先后出场,把两个时空共同结合在一起,完成了它的“诞生记”和“传承记”,这是这个作品在结构缝合度上的巧妙和成功。

李掖平认为,作品语言也非常值得称道。接地气的那种插科打诨,开玩笑的明快简短,以及作者始终密切关注周明金等人物和事迹的同时,把自己的感受浑然一体“化”在了场景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事件的铺叙上,“使整个作品读起来特别接地气,特别有生活韵味,特别有个人情感的真诚。”

高建国也认为,作品结构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通过莱西大地上几个最有代表性、特色最鲜明的村庄,具体来说,是通过几个村庄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作为“焦点”来展开叙述,而恰恰这几个带头人,又能够折射、投射出“莱西经验”不同侧面的闪光点。不过,这很容易产生“散”的问题,作者又非常巧妙地通过周明金这个人物串起来,结构一点也不散。语言也很有风格,多用短句,写得很谨慎、精致,像绣花一样,还特别有地方语言特色。

常熟理工学院教授、著名评论家丁晓原则评价,《“莱西经验”诞生记》语言质朴而生动,少有空洞乏味的公共语言,多的是有表现力的个性化语言,这种个性化的语言来自报告对象本有的独特存在,这里有乡村式的绰号“周大鼻子”、“小陀螺”,也有体现田头智慧的种种顺口溜,还有更多的是作品中人物所说的各种场景的话语,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多近村言村语。“农家乐式的生态语言,带露折花,有滋有味,使这部作品氤氲着一种清新鲜活的泥土芬芳。”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程守田表示,《“莱西经验”诞生记》用感人的故事、优美的语言、生动的笔触,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为今天在新形势下重新审视和拓展“莱西经验”提供了一个优良准确的文本。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作品凝聚伟大的力量,希望我省广大作家和文艺工作者牢记谆谆教导,用文学讴歌时代,扎根齐鲁沃土,讲好新时代山东故事。特别是要聚焦改革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一批先模人物,从这些先模人物事迹中发现创作主题、捕捉创作灵感,立足山东,放眼世界,深刻反映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山东人民的精神图谱,展现齐鲁之美、时代之美、艺术之美。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于国鹏  报道)

责任编辑: 吕晗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