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为何“最为老师”?
2020-04-23 15:18:38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
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省图书馆尼山书院承办的“荀子公开课”上,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白奚,以《荀子与稷下诸子》为题,从稷下学宫诸子百家的视角解读荀子思想。
以稷下学宫设立和百家争鸣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展开分析,白奚认为,荀子思想的形成受到了稷下学宫中诸子百家学说的深刻影响。荀子的礼法互补思想、荀子的性恶论及荀子的天人关系论,弥补了传统儒家思想的不足,也带给后人丰富的启示。
德高望重“三为祭酒”
在稷下学宫,德高望重的荀子“最为老师”,曾“三为祭酒”。
学术界经常用两句话来表述,荀子是先秦时期哲学思想的最高峰,是先秦学术集大成者。
荀子的思想是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特别是稷下学宫诸子百家的学术进行继承、批判、吸收,才得以成为集大成者和最高峰。
百家争鸣就发生在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百家争鸣和稷下学宫基本上可以画等号,或者可以说如果没有稷下学宫,也就没有百家争鸣。
稷下学宫存在大约一百五十年,是中国古代学风最自由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黄金时期”。来到稷下学宫的学者被称为稷下先生,他们待遇优厚,“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他们的工作是“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议论,主要是议论和齐国发展有关的国家大事,比如怎么来治理齐国,齐国应该推行什么样的各项政策,齐国发展遇到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这里的“议论”,主要是非议,挑毛病,论证不可行性。如果说政治功能,主要就是议政、咨询,提供各种各样的富国强兵之道,以及治国理政的策略。
不同学派在一起互相切磋,就会刺激新的思想产生,出现一些新学派、新思想,形成百家腾跃的局面,“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
至“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襄王要振兴齐国,复兴稷下学宫,重建稷下学宫,荀卿年龄大、学问高。而“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荀子在稷下学宫中三次被推举为祭酒,是大家公推的学术领袖。
“综合百家”恰逢其时
何谓百家争鸣?大致描述一下,每个学派不管大小,不管学问高低,谁也不服谁,都认为是自己的学说才是最好的。打个比方,就像林子里的鸟一样,有大鸟有小鸟,有的叫得响,有的叫得不响。但是,小鸟不会因为嗓门不大,就悄悄地不敢叫了,而是一定会扯着嗓子,用最大的嗓门,把最美妙的歌喉展示出来。也不是说人家那么漂亮,咱们小麻雀就不好意思叫了,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才叫百家争鸣。争,不仅要鸣,还要争着鸣,还要争出个高低来。
稷下学宫的学者们,每一个都能言善辩。他们都经过专门训练,天天在那里辩论,辩来辩去,形成很多命题,大家就围绕这些命题各显其能。比如,名家是“百家”之一,又可以分成两派,一派是务实的,用名家的逻辑学理论,来论证法制,为了君主提供治国之术;另一派是名辩家,专门玩文字游戏,专门讨论、钻研辩论技巧。《庄子·天下》篇里记载,名家辩士们提出二十一个命题,包括“卵有毛”“鸡三足”之类,并为此辩论不休,竟至“终身无穷”之境。
在那个时期,学术活动总归还是受现实政治影响和制约的。荀子生活的时期,天下一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所以,战国中晚期那些思想家的著作里,也常常会出现“一统”之意。当然,最理想的是把好的东西集中在一起,提供一个统一的、最好的治国方案。这意味着,学术思想也到了需要总结、综合的时期了。荀子恰恰生活在这个时期,而且当时的学者里边,只有荀子最有条件来综合百家、总结百家——他学术造诣高,对各学派最熟悉,又常年生活在稷下——没人比他更熟悉了。
最后,“综合百家”的事,主要是由荀子来完成了。
万取一收乃成高峰
荀子对百家学术的总结,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批评,一部分是吸取。
荀子对诸家都有所批评和非议。《荀子·非十二子》中,对儒、墨、法家等都进行了批评。比如,对墨翟、宋钘等学说,荀子感到不满意,自然就加以批评,不过,最后又补充说,“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的意思:这些人能说会道,说得不太好,但是他们也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所以能糊弄人。
在政治思想方面,荀子主张“礼法互补”,就是吸收融合百家思想形成的。
且看诸子百家思想。儒家主张“为政以德、为国以礼”,法家则强调“刑赏二柄”,儒家、法家差不多是水火不相容的。这是早期的情况。稷下学宫设立以来,各家经过长时间辩论,情况逐渐开始发生变化。例如,儒家、法家都发现,你讲这一套也有道理,我讲这一套也没错,干吗要冲突,为什么不可能合起来用?又讲道德教化,又讲法治,岂不是更好!所以,在稷下学宫,就出现了一种倾向,开始调和儒家、法家,致力儒法结合,形成互补,两手都要用。
再比如,尹文子也是一位有名的稷下先生,思想以道家为主,又糅合了儒家、法家等。《尹文子》一书中写道,“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凡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术也”,即认为,治理一个国家要靠“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八种手段。显然,这八种手段,前四种是儒家的,后四种是法家。
荀子则主张“治之经,礼与刑”,和稷下诸子说法是一样的。当然,这中间还有一个不同之处,虽然都讲礼法互补,但荀子是一个儒者,主张先礼后刑,礼主而刑辅。稷下诸子讲礼法并用,法是主要的,道德教化是个配角。
所以我们既要看到荀子和稷下诸子相似的地方,都是主张礼法互补,又要看到在他们思想中,礼法两者地位是不同的。荀子是以儒家思想为本位,吸取、结合法家思想,这一点与稷下诸子正好相反。
同时,在“性恶论”、天人关系论方面,荀子思想对于稷下诸子思想也都是有批评有吸收有发展。比如,在天人关系方面,荀子就认为人定胜天,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于国鹏 整理报道)
责任编辑: 吕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