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警惕“拼单名媛”

大众日报记者 卢昱 宋亚鲁

2020-10-22 06:30: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最近,“名媛”一词重回大众视野。起因是有人花500元潜伏进一个名为“上海名媛群”的微信群,本以为会见识到纸醉金迷的生活,结果目睹了大型“拼多多”现场。

群里的“名媛”们无所不“拼”:高端双人下午茶6个人拼,每人只需要85元;顶级酒店外滩观景房40个人拼,每人只要125元;4人拼单合租奢侈品包包,每人350元,就能背上一周;甚至连某奢侈品品牌二手丝袜都可以拼,2人每人300元……“拼单名媛”就此诞生。

“拼单名媛”的反差,颇具都市传说的荒诞感,打破了大众心中对“名媛”的诸多印象。同时,这一事件触发一系列讨论。不禁让人反思,“拼单名媛”能“美”多久?

当“拼单”偶遇“名媛”

“名媛”“伪装”“潜伏”……众多吸引眼球的因素聚合在一起,众网友的神经沸腾了。在各类声浪中,批评甚至嘲讽明显占上风。“虚荣”“物质”“缺乏内在”“认不清自身位置”等成为这场网络声讨中的高频词汇。

与多数网友观点不同,另一些网友则从不同视角表态——或可以理解,“选择拼单是个人自由,抱团尝鲜也属正常消费”;或需要客观看待,并将话题延展到更深层的领域,“伪装‘名媛’难逃审美与文化意义上的批判”。

普拉达、LV、爱马仕、香奈儿……众所周知,如今世界奢侈品生产头号强国是法国,最早产生“名媛”概念的也是这个国家,法国有个“巴黎名媛舞会”,起源于十九世纪,至今仍每年举办一次。而名媛和奢侈品这两种概念同时在法国出现,则是在十九世纪初。

“名媛”一词,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在我国流行。海派作家程乃珊在《上海Lady》中表示,本土名媛必须达到三个标准:一是名门之女,二是才貌双全,三是对社会、对女界有贡献。说起名媛,大家也许会记起这几个名字:林徽因、陆小曼、严幼韵。家世、样貌、才情、气质,样样俱全。随着时间的风化,“名媛”早已世殊事异。诚如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郑也夫所言:“现在的‘名媛’是商品时代的产物。”商品时代,早已符号化的“名媛”形象,被品牌服饰、五星级酒店、聚会、高级俱乐部裹挟。

这就制造了一个概念化的假象:想进入上流圈可以通过消费实现。一些人便想出消费不起、拼单来凑的主意,在互联网上复制一个庞大的人群社交场景,将能和“名媛”匹配的商品、服务,对接到社交流量池里,让热衷于此的女孩来“表演”。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女性主义学者提出“男性凝视”的概念——当一名选美皇后路过一个泳池,泳池里的年轻男孩都注视着她,进而提出“性别是一种表演”……而表演是一种社会仪式,它与个体对于自我的身份认同、社会地位息息相关。

如今,“拼单名媛”在朋友圈的表演,在消费商品的同时,也消费着文化符号。“上海名媛”们买的不是高端下午茶和二手丝袜,而是它们背后的象征意义,甚至仅仅只是一条光鲜亮丽的朋友圈。事件的戏剧之处就在于此。“拼单”本身是一种图便宜的行为,“名媛”却是高高在上,难以触及。这两个看似背道相驰的事物却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拙劣的喜感。

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现在,只要人还有物欲,“拼单”便是棋高一着。纵然有“本不该买还是买了”“再买就剁手”的考量,但花200元就能完成在顶级酒店体验、拍照的心愿,断了后面可能会“东拼西凑”拿6000元出来住酒店的念想,这未尝不是对抗消费主义的一种方法。

可事情还远没有这么简单。无论是以“名媛”命名的微信群,还是在群内一连串“名媛”形象的团购中,都在展现着参与其中的女性们所期望获得的符号意义。“符号意义属于‘象征资本’。恰恰是这些象征资本,使得她们能够在社会符号意义上脱离或超越现实生活中在社会地位、资本和性别制度中的有限资源和处境,从而为其无论是在社会流动还是个体的生活改善中增添更大的可能和路径。”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在读博士重木分析道。

“我不赞同把拼单问题频繁地引入到女性问题上来。关于女性和消费,准确地说应该是反对任何不劳而获的消费,不针对性别。”网友肖丹说。

“男版名媛”粉墨登场

随着“上海名媛”的发酵,“男版名媛”也粉墨登场。与“名媛”相似,男人“装富”的产业链也颇为发达,从5.99元的炫富实拍图和文案,到98元修改朋友圈定位,再到每人1599元的形象改造约拍。一天只需要几元,“精英男子”“豪门阔少”的社交名片便可塑造起来。

有网友注意到,同样是因“装富”上热搜,“拼单名媛”变成了梗,而“男版名媛”在很大程度上不必遭受严厉指摘。如果比较两者的评论以及潜在的观念便会发现,男性的自我包装往往不会受到过分性别化的攻击和指责,甚至可能由此被看作是一个男性积极向上的品质。

“人们对于男性通过奋斗而改变自己人生和地位的故事,总是充满过分的执迷和赞赏。如果相似的事情出现在女性身上,则往往被指责是为钓金龟婿、做作或爱慕虚荣。”研究性别与女性主义的重木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事实也是如此。“名媛”群中有位土生土长的上海女孩,家境一般,却不认为自己的做法有问题:“花自己的钱,体验下有钱人的生活,不偷不抢,我挺坦然的。哪个灰姑娘不想有水晶鞋呢?”“拉我进群的姐妹倒是很担心被别人知道,都躲在家里不敢出来。她们还有工作,都怕被发现了被辞退。”“名媛”一词在当下被“污名化”程度加深,女孩们无形中也成为“受害者”。

“女性主义对于我就是我个人的乌托邦,就是尊重个体差异的、赋予每个人抉择的可能,然后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的主义。我觉得很少有男性会意识到,或者会真的去反抗他们的强势位置。同时,伴随着压抑,就是男人必须是成功者,要顶天立地,要给妻儿提供怎样的物质条件。”文化研究学者戴锦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人们今天有很多选择,但经常忘记任何一种选择都是有代价的。我们每一个人的问题也是这个社会的问题,这个社会的问题也将成为每个人的问题。”戴锦华的话颇为警醒。

就像莫泊桑在1884年写的短篇小说《项链》里令人伤感的玛蒂尔达,她十年的青春都在辛苦做劳工,偿还那条价值不菲的项链。她以为那是一个昂贵的可以改变她命运的宝贝,但当被告知丢失的项链其实是一条假项链时,她或许才会明白当时那一刻的昂贵只在于心里——是否享受到高于物质本身的快乐,而虚荣本身是廉价的。

“知道什么东西有价值”

“名媛”和“男版名媛”这些假装的富人,有相当比例是想借此遇到真正的富人。令人很好奇的是,他们会不会在红尘之中,互相不知底细,惊艳地相遇?此类拼单可能触发的诈骗行为需要警惕。记者搜索发现,以“炫富”等关键词在裁判文书网上搜索,至少有近百宗诈骗案例。

针对这一话题,康桥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程楠提醒,“上海名媛群”一事不能只当作笑话看,要警惕其“可能是滋生诈骗的温床”。部分不法分子,会通过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包装自己,取得被害人的信任后,再通过借款、推销商品、推销服务等途径骗取财物。

程楠表示,“拼单名媛”背后折射的消费主义不应被效仿,“追求品质生活、适度消费无可厚非。但企图以‘高档’消费来与他人进行划分、攀比,渴望通过物质标签获得身份认同,就会陷入怪圈。女性的自我价值,并不需要靠是不是‘名媛’来实现,并不由挎着什么价位的包、用着什么价位的化妆品来决定。”

还有一种势头需要提防,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的势头在大学校园蔓延。近年来,国家规范整治“校园贷”平台后,“校园贷”的变种例如“消费贷”“美容贷”依然屡禁不止。此类“拼单”消费模式的风行,对易盲目从众、易追求新鲜感的大学生来说,会波及价值观的建立,尚需及时、尽早引导。

这些虚幻的“名媛”,本该在最好的年纪为了未来奋斗,却偏偏费尽心机靠虚假包装来“博出位”,可笑,更可叹、可悲。“互联网发达,知识和资讯只要点一个键就可以得到,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却变得越来越疏远。年轻人容易迷失,因为他不知道什么东西有价值。我觉得这是现代人面临的一个困境,需要我们去想一想。”著名话剧导演赖声川说。

靠“拼单”“摆拍”营造出的“名媛”,在夜深人静卸妆后,终究会被打回原形。打回什么“原形”?不言而喻。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卢昱 宋亚鲁 报道)

责任编辑: 吕晗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