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区|《长津湖》票房应捐出去?菜市场拉着奢侈品大牌搞逆袭?

2021-10-18 15:48:13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莫让慈善变了味

□ 李梦馨

国庆档最热电影《长津湖》票房已经突破49亿元,打破多项影史纪录,主演吴京也因此超越沈腾成为内地影史票房第一人。本该值得欢呼,但却夹杂了一些别样的言论,部分网友认为电影有如此票房全靠“爱国红利”,主演吴京应该将票房收入捐出,用于支援国家建设。

随后,网上甚至开始流传一份“倡议书”,称《长津湖》主演吴京及剧组应将全部票房收入捐给志愿军老战士。对此,大部分网友还是较为理性,直接谴责上述言论,认为是典型的“道德绑架”,不能让慈善变了味道。

“被逼捐”,对吴京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2017年8月,《战狼2》票房大卖,迄今仍居中国电影票房榜首。当月8日,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吴京发微博为灾区祈福,便有网友在其微博下留言,要求捐款。当时,吴京并未立刻作出回应。后来据媒体报道,吴京早就私下捐款100万元,纷争才渐渐止息。

近年来,吴京已经被贴上了“爱国演员”的标签,他在《战狼2》《金刚川》《攀登者》等主旋律电影中扮演的角色已深入人心。更有网友P图,制作吴京的“爱国表情包”,用来显示自己的立场,回怼一切疑似不爱国的人或事。当演员形象与一种价值观绑定时,部分网友便对其本人和作品产生了一种认知错位。吴京出演主旋律电影,成为某些人口中的“做爱国生意”“发爱国财”。

这不光是对演员本人的误解,也是对电影属性的认知割裂。爱国本无罪,出演主旋律电影让更多人走近历史、感受爱国精神,也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但为此给演员强加一些不必要的义务,就超出了责任的范畴。况且,因为一部电影走进影院,在电影中收获情感共鸣,恰恰说明了这部电影在艺术制作上的成功之处,并非功利所能主导。

电影也属于商业行为,是工业化制作的产品。据出品方透露,《长津湖》投资规模达2亿美元,制作规模超7万群众演员和工作人员,拍摄历时200多天,创造了影片规模和制作的先例。将票房全数捐出的言论,无疑与电影商业逻辑背道而驰。按此说法,是否所有爱国电影就得分文不取,才是真正的“不发爱国财”?

如果再往深处探究一番,会发现所谓“逼捐”,还有更多复杂的心理因素介入。比如,有的人认为,是否捐款、捐多捐少,尤其在灾害面前,已经成为衡量公众人物社会责任的重要尺度,吴京只是其中一个较为特殊的案例;有的人把“营销”理念移植过来,认为捐款多少要与咖位、流量相符,以至于捐款方也在暗中较量,捐款数额频上热搜,成了一种变相的营销手段;还有的人只是为了发泄情绪,因为对当前演艺圈频频爆出劣迹艺人、天价片酬等不良现象不满,于是把“逼捐”“比捐”当成了情绪转嫁的一个出口。

但所有这些,都不应该成为以向善名义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或施加网络暴力的原因。慈善本是一方净土,容纳向善之人播撒爱心的种子。捐与不捐,本身就是自愿,这不仅是常理,也有法可依。逼捐于道德不容,于法律也不容,切勿为之。

心明眼亮防造假

□ 卢昱

近日,一首《暮年》被“打假”了。此诗的全文是:“你我暮年,闲坐庭院,云卷云舒听雨声,星密星稀赏月影。花开花落忆江南。你话往时,我画往事。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这首标榜作者为“杜甫”的诗词,在多个网络平台广为传播。有好事者给它贴上“最美最甜古诗”的标签,并解读此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中各种美好事物的喜爱以及对未来的希望。随后有专家、网友纷纷打假,指出这首诗系伪造,与杜甫毫无关系。在一些短视频平台搜索此诗,也有“请勿假古人之名,博今之流量,请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温馨提示。

仔细咂摸这首诗,感觉像刚泡好的方便面,热气腾腾,但却营养匮乏,倒是颇对一些好事者吟风弄月的脾胃。从源、流两端分析造假全过程,或许能让大众对此类文化领域的造假更心明眼亮。

与器物造假类似,文化中的软造假,也透着世俗的真意:有人为图乐呵,在炫技的同时忽悠别人,寻得有趣;有人别有用心,为了眼球、流量,制造噱头,挂羊头卖狗肉,背后“跑马圈地”,想赚些名利。

此类造假,大都有两个特点:其一,瞄准名气大的人下手。这一手段,由来已久。在明朝时,不法书商便将当朝诗人的诗词东挪西凑,伪造出来一位唐代诗人——牟融。这些所谓的牟融诗,已由学者在明诗中全部找出。直到今天,鲁迅、张爱玲、莫言等名人也常被各类“鸡汤文”冠名。鲁迅博物馆干脆做了一套在线检索系统,来对付打着鲁迅先生旗号的各种造假,被网友戏称“鲁迅语录搜索引擎”。

再就是造假者往往吞云吐雾,言之凿凿、信誓旦旦,一系列说法还可自成体系。比如有人承包了一片荒山,伪造了诸多远古石刻,请专家解读,还编造了一段段民间传说,出了一套研究丛书,大肆宣传,只为在此落地某文旅项目;还有人为了追求利益,围绕某种技艺,编造了一段完整的传承故事,水平虽低劣,可忽悠观众绰绰有余。

造假从无到有的过程,一定伴随着一部分受众内心极大的期许。文化造假在某种程度上映照了部分人浮躁、求利的心态。在消费主义流行的年代,一些人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于是开始崇洋、跟风、慕名,造假者便很好地利用了这种心理。无论是讲个故事,还是出一本书,只要傍上名人,顿时好评如潮。

更值得提防的是一些人的文化感知力、判断力在持续下降。在互联网浪潮中,知识的传播门槛在逐步降低,获取渠道也更多带有迎合、取悦色彩,动一动手指、抬一抬眼珠便从短视频中咀嚼到了裹着蜜的“知识”。这些真真假假的知识,看完后大多“水过地皮湿”,并未转化成思考,遑论积淀出思辨的力量。

通往真理的路遥远、艰难,想走捷径往往要付出代价。面对文化中的乱象,我们更应像鲁迅先生所说“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多多挑刺。

买菜不应被“绑架”

□ 朱子钰

10月10日,国际奢侈品牌PRADA与上海菜市场乌中市集跨界联名活动落下帷幕。人气博主们晒出的精美照片数不胜数,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拥有千篇一律的审美角度:背靠PRADA大LOGO,手上捧着用品牌定制花纹纸包裹的瓜果蔬菜,再配上各种姿势……充满烟火气的菜市场瞬间化身时髦精的“打卡点”。本是一场品牌与菜市场双赢的营销,没承想,现实版买椟还珠却在上演:一名女子捧着“PRADA芹菜”拍完照后,转身走出菜场,直接把芹菜丢进路边的垃圾车里,令人咋舌。离谱行为的背后不免生出几分悲凉,快闪活动可能是想让以“外卖为生”的年轻人多“关心粮食和蔬菜”。但年轻人瞄准的却是,在菜市场消费几十元就能得到的PRADA纸袋及其包装纸,食为民天的粮食远远比不上PRADA的符号意义。难以理解的丢芹菜要袋子行为,在一个被高度符号化的菜市场、在鲍德里亚这里变成了本能。

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描绘的消费社会,人们更多的不是对物品的使用价值有所需求,而是对商品所被赋予的意义以及意义的差异有所需求。现代商品的价值主要不是体现在使用价值上面,而是体现在其作为“符号”所承载的社会意义上。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主角一句“时尚并不是为了实用性”,可不正是消费社会的生动注脚。穿梭于PRADA菜市场的时尚大咖,买一把菠菜拍20分钟“大片”,再通过社交平台发出,就营造出了高水准生活。同样难以置信的是,“闲鱼”还有不少卖家,以60元每个的价格出售PRADA纸袋子,下一任买家购买能继续“凹造型”。一夜之间,仿佛PRADA符号把人与人之间做了区分,“拥有了PRADA纸袋”的“买菜”行为就变“高端”了,能够给他们带来“奢侈品”消费的快感。

但菜市场与时尚恰恰相反,它连接着民生,几根葱、一把菜、一块肉,不是别的,是老百姓的“菜篮子”。“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从种子破土萌发到端上餐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粮食绝对不应是PRADA奢侈品符号的附属品,某些网红本末倒置的炫耀性消费与活动所宣扬的人间烟火气格格不入。作为“最不可或缺民生基础设施”和“城市烟火气的存在”,不管如何升级和营销,菜市场的本质属性还是便民服务,承载着非常重要的经济、社会价值。物美价廉、干净卫生、童叟无欺、诚信经营永远是题中之义。

乌中市集方曾在采访中透露,据不完全统计,活动期间乌中市集的日均客流量可达7000人次,而日常日均客流量只比这个数字的十分之一稍稍再多一些,营业额也有数倍的增长。一场快闪营销活动,给菜市场带来巨大的流量和人流,也为菜市场的功能属性扩展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向。但它又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不少荒唐行径,侧面反映出一些消费者不当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不管矛头指向何方,在买菜这件事上,我们始终坚持认为,它不应该被奢侈品符号绑架,回归真实生活才是真理。不仅如此,菜市场注重的是“里子”而不是“面子”;民众也需要真正建立起珍惜粮食、爱惜资源的意识。

当心“名媛”的假人设

□ 泉子

《说文解字》记载:“媛,美女也,人所援也。”“名媛”原意指有名的美女,亦指名门闺秀。但在今天的互联网环境下,“名媛”的门槛儿不断降低,逐渐成为网红的代名词。随着各路“妖魔”你方唱罢我登场,“名媛”早已称不上褒义词。依靠“拼单”营造光鲜生活的“上海名媛们”,让这一特殊群体着实“火了一把”。眼下,不甘寂寞的“名媛”又摊上了事儿。“佛媛”“雪媛”“支教媛”被纷纷起底,遭到痛批,相关微博、短视频账号遭到封禁。对此,不少人长舒一口气——闹哄哄的“名媛圈”终于清静点儿了。

“媛”得多种多样,大抵因为“名媛圈”在持续内卷。当拼单豪华下午茶的把戏糊弄不了眼睛雪亮的观众,被流水线式培训造出的“名媛”迫于“转型”的压力,努力将目光投向更加宽广的领域,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造成了名媛圈的进一步分化。借助网络自媒体平台和大数据个性化推送的快车,宗教、运动、公益、社会责任等最能吸引网民关注的词条,成为名媛转型道路上的财富密码。于是乎出现了在佛门净地衣着暴露、大打擦边球的“佛媛”;在滑雪场身穿运动内衣、抱着滑雪板凹造型的“雪媛”;穿礼服逛菜市场,拍完照把菜直接扔垃圾桶的“菜媛”;被单纯的山区孩子围绕、将支教当成镀金手段的“支教媛”“公益媛”等等。佐之姣好的面容、苗条的身材和与世无争的神态,转型“成功”的“名媛”成功吸引到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网民的关注。

狐狸终究会露出尾巴,转型后的“名媛们”并不具备必要的文化素质,很难驾驭所背负的人设。“雪媛”不懂如何滑雪,只知道要“努力”在零下38℃的雪场拍照;“佛媛”不懂怎样礼佛,闹出了在抄写经文时颠倒前后顺序的笑话;“支教媛”不打算教给孩子们什么知识,只对丰富自己的简历情有独钟。因此有网友调侃:“名媛的竞争不在于个人能力,也不在于身体素质,而在于谁能拍出最美丽的照片。”

所谓“名媛转型”,变化的只是自我包装的手段,实现流量变现才是不变的内核。当精心营造的人设站稳了脚跟,“名媛”在明面上继续着自己的表演,却在私下里一改大方知性、淡泊名利的风范,处心积虑地将积累的人气和热度转化为实际收益。带货,就是实现这惊险一跃的最简单、最常见方法。再仔细看,“佛媛”展示给大众的文案看似句句“不食人间烟火”,但照片却张张不离世俗。在她们飘飘的仙气背后,不是慢饮清茶、焚香礼拜、临摹经书时的怡然自得,而是四处兜售商品的火急火燎。她们声称的高档用品,成本仅仅几十元钱,售价却动辄成百上千。与买家相遇随缘,赚钱可是一点儿也不能“随缘”。互联网的尽头是带货,各式名媛的套路似乎能在商业的逻辑下得到解释。但这些游走于法律边缘的行为,利用了人们的敬畏与善意,不惜以占用社会公共资源,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为代价,消磨了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若任由其发展,无疑会对互联网生态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

日前,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发表谈话认为,所谓“佛媛”,是指运用“礼佛”“抄经”的佛教元素进行摆拍,营造人设赚取网络流量,进行商业营销的网红。对“佛媛”身份的判定,也揭示了“名媛”的本质,她们与炫富享乐、炮制热点、无底线“审丑”的泛娱乐化网红,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她们自我包装和营销的手段更加高明,将自己谋取商业利益的行为掩藏得更加隐蔽。可惜画虎不成反类犬,不具备相应修养和学识的网红,仅仅凭借“名媛”的捷径,就想满足自己的虚荣和欲望,明摆着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胡同。

正如某网络平台所提示的:“做真实的自己,才会被人长久喜爱。请对虚假人设、借机营销行为说不。”想要真正净化网络空间,撕下名媛的虚假人设,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自媒体人,在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政策的前提下,应当树立更加符合大众文化的形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时,除了继续加强自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更要压紧压实直播平台的管理责任、主管主办责任和主体责任,从源头上切断虚假文化、低俗文化的传播途径,把“名媛们”用来招摇撞骗的“假人设”彻底粉碎。

责任编辑: 杜文景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