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大咖们有哪些精彩发言?(中)

大众日报记者 孙先凯 房贤刚 吕文佳 张召兴

2023-07-14 06:52: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7月13日上午,全省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济南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统一认识、明确方向、聚力突破,更好扛起文化大省责任担当。会上,专家学者、有关部门和地方负责同志畅谈对文化“两创”的认识和建议,他们有哪些精彩发言,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杨朝明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孔子研究院原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第二个结合”以“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深刻意蕴,表明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也是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如果说“第一个结合”主要是在“用”的意义上,那么“第二个结合”则更多具有“体”的意义。二者结合所构建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我们不仅能够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更加为自己的诸子百家、汉唐气象、礼乐典章骄傲,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它表明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在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中更加主动地推进两者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创新理论的“根”,“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理解把握、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守正创新,在继续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中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磊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

我们将深耕人文沃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昂扬士气推进现代文明建设。以文培元,传承根脉,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进“山东文脉”、“海岱考古”、文化基因解码利用等重点工程,创建世界一流考古机构,打造“中华文明从未间断见证地”。以文弘业,塑强优势,实施文旅提质赋能计划,推进“千家景区焕新”“百企领航”行动,大力扩内需、促消费,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强大支撑。以文聚力,培铸精神,用文艺的力量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创作推出更多像民族歌剧《沂蒙山》一样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润心工程、市场管理创新行动,彰显现代文明新气象。以文通心,沟通世界,深化文旅推介交流,更多运用大众听得懂、易接受的话语体系讲好“山东故事”,打响“沿着黄河遇见海”文旅新名片,擦亮“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品牌。

我们将秉持“两创”方针,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动传统与现代相衔接,历史与现实相贯通。新业态融合发力,着眼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阐释和现代化表达,大力推进场景革命,丰富沉浸式体验,让考古游、非遗游、博物馆游以及“文旅+”“+文旅”持续焕发生机活力;新手段赋能助力,注重运用科技方式、新媒体力量为文化“两创”装上“加速器”,大力度推进智慧旅游、数字服务、移动传播,让优秀传统文化“上云用数赋智”,展现可观可感的现实图景;新机制激发活力,持续深化国有文艺院团、国有景区、考古调查勘探、文旅人才引育等重点领域改革,努力形成更多“率先”“带头”“先行”的过硬成果。

国承彦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 党委书记、副主任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将聚焦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阐释,抓课题、出成果,做好课题申报、评审等工作。与中国人民大学在曲阜共建诗书礼乐文化高等研究院。举办文化“两创”座谈会、第十届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中韩儒学交流大会等学术活动。落实“留学中国”品牌建设要求,积极探索招收海外留学生,培养知华友华青年汉学家。实施“尼山学者”人才工程,做好陈来、安乐哲等“儒学大家”续聘工作。建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中央党校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

将加强与重要媒体合作,用好新媒体平台,擦亮尼山讲堂、尼山杏坛等品牌,推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产品。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讲堂。出版《大学·中庸》《论语》等5本国学经典音注版。办好沿黄九省(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大赛、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中华经典国际诵读接力)、山东省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赛等活动。将全力承办好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启动新一轮“一带一路”国家《论语》译介工程,办好 3家海外分中心、32家海外孔子学堂,讲好中国故事山东篇章。

责任编辑: 禹亚宁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