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带一路”故事|喀麦隆籍外教罗兰德与滨州学子共圆蓝天飞翔梦
大众日报记者 姜斌
2023-11-09 14:52:25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喀麦隆,非洲中部经济与货币共同体成员国之一,其经济在共同体经济总量中占有很大比例,是中部非洲地区政治经济强国之一。2018年8月,中喀签署合作文件,喀麦隆正式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双方合作向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发展。
喀麦隆籍外教罗兰德,来滨州已经18年,目前在滨州学院担任英语教师。任教期间,他承担了学校多项英语学科重点教学任务,培养了一批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其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各类英语竞赛奖项,其教授的飞行学院出国学员们也都以良好的英语水平,顺利完成国外飞行训练,拿到飞行执照。
11月6日上午,记者见到罗兰德。他的初次自我介绍别具一格、十分风趣。“我的名字叫CHO ROLAND NKWAH,来自喀麦隆,在滨州学院担任英语教师。我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儿子、一个父亲、一个老师、一个同事、一个伙伴,最重要的是一个朋友。”罗兰德向记者解释到,在他的整个成年生活中,一直是一名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同事和合作伙伴。他和学生之间,以及与同事和合作伙伴之间都有着友好的关系。“友谊是让我一直坚持下去的一个原因。”
谈起为什么会选择来中国工作和生活,罗兰德说他从小就有一个中国梦。“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对中国有很多的向往和憧憬,特别是对于中国功夫的向往。我很小的时候,脑海中就播种下了一颗想象的种子,想去看看这个拥有悠久历史,有着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是怎么样的。当时机成熟后,我就决定要来中国工作和生活。”出生于1974年的罗兰德,2005年,带着促进两国文化交流,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喀麦隆和喀麦隆文化,也让更多的喀麦隆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渊源,放弃在喀麦隆雅温得第一大学的工作,毅然选择来到滨州任教。罗兰德说,来到中国后,他越来越被中国所吸引。
在中国生活的这么多年,让罗兰德最深有感触的是中国每天都在“变”。“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城貌、人文等等各方面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如果你去一个城市旅游,等一年后你再回去,就会发现那里的一切已经焕然一新。再拿滨州学院来说,我来这里时,是没有飞行学院的,飞行学院的建立是在我来这里工作的一年以后,我看着学院从只有几个专业和部门到逐步壮大,也可以说它的建立是我一直留在滨州的原因,我很开心能够参与其中为这些准飞行员们上课。”
在罗兰德看来,虽然中国和喀麦隆在地理、文化和语言上都相距甚远,但他一直关注的是中国和喀麦隆之间,以及中国和整个非洲或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相似之处。“我认为团结我们的有很多东西,我们都应该把精力和努力引向这些方面。我认为,如果我们更多地关注文化、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相似性,世界可能会看到更多的凝聚力、更少的摩擦和更少的对抗。”
讲台上的罗兰德更是闪闪发光。在滨州学院任教期间,他教授的飞行学院英语课程,为飞行专业学生在国外航校进行飞行训练打下了良好的语言基础,培养的一批批的飞行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各大航空公司,成为优秀的民航飞行员。课堂上,他的动作总是夸张多样,表情丰富生动,极具幽默感的授课方式,赢得了很多学生的喜爱,这也让学生们放下胆怯,敢于开口说英语。
由于其突出的教学和科研成绩,在滨州任教期间,罗兰德获得了多项荣誉称号。2008年,他被评为滨州学院优秀外籍教师,并荣获山东省外国文教专家“教学奖”及山东省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中外教师外语教学研讨会特别奖。 2018年,罗兰德获得滨州友谊奖。今年,罗兰德更是被授予“山东省人民友好使者”称号。
罗兰德告诉记者,在山东省,尤其是在滨州市工作,对他来说是一次非常丰富的经历。“我一直在尽我所能工作,看到了自己在这一职业中取得的进步,以及我的工作对我的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我一直住在这里,现在还在这里,这表明学校对我很满意,我的学生对我的课程也很满意。”
除了日常授课,罗兰德还积极参与下乡支教、服务地方等活动,并加入滨州海外人士友谊协会,为中喀两国教育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姜斌 通讯员 王丽媛 张元元 报道)
责任编辑: 李伟 签审: 王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