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消除预警问题信息200多万条
大众日报记者 张春晓
2020-12-16 11:31:05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岁末年初,是欠薪问题的高发期。一进入冬季,治理欠薪的相关职能部门的神经也会紧绷起来。而今年,山东治理欠薪的局势在依然“压力山大”中又有些“不一样”:借助大数据手段力破“欠薪难”,截至目前,省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已消除预警信息200多万条。把功夫下在平时,变被动“清欠”为主动“防欠”,今年1-10月,全省欠薪案件数、拖欠金额、涉及农民工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6.6%、16.6%、18.6%。
省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正式上线“亮相”,是在去年8月,该平台也是全国首家全省统一规划运行的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这是今年8月,平台发挥“威力”的一个典型案例:泰安市某房地产开发项目,在平台发出“人工费拨付”预警。泰安市劳动监察部门随即到项目工地落实有关情况,发现该项目房地产开发企业,确实未向总承包企业开设的工资专户中足额拨付人工费。经督促,建设单位即刻向工资专户拨足人工费,确保该项目农民工工资发放——一个欠薪的隐患,就这样被消灭在“萌芽”中。
“农民工欠薪工作年年抓,如何从源头上推动根治欠薪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省人社厅劳动监察处处长张成仙坦言,在确保农民工切身利益的同时,关键要建立常态化的体制机制,既治标,更治本。而上线省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就是一次积极的探索和创新。
张成仙介绍,平台最大的亮点,是形成“4+4”管理模式,即建立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工资保证金、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管理、农民工工资银行代发“四项制度”,以及在建项目管理、银行协同管理、欠薪预警预判、失信曝光共享“四项机制”,从源头上解决因资金来源无保障、劳务信息不对称、支付行为不规范等造成的劳资纠纷、恶意讨薪、工资拖欠等问题。
在册工人连续7天没有考勤、企业未上传和工人签订的劳动合同、建设单位未向工资专户按月足额拨付人工费……这些问题都会引发系统自动预警,接到预警后,相关职能部门及时跟踪落实并依法进行处置。“这种监管方式,解决了精准‘防欠’和及时‘治欠’两大问题。”省内多位参与农民工维权案件的律师对记者说。
经过一年多运行,平台累计录入项目14726个,实名制信息321.49万余条,银行平台代发334.2万人次,发放金额337.49亿元,其中已开工在建项目8116个,累计消除预警信息200多万条。
不仅如此,把农民工工资支付纳入监管的过程,也是为农民工精准画像的过程。透过平台,也可管窥当前山东农民工的一些特点。比如,看年龄结构:录入的300多万实名制人员中,50-60岁的人数最多,占33.17%,40-50岁的占29.55%,二者占比超六成;30-40岁的人数占22.36%,而20-30岁的仅占8.27%。这些信息,能为部门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根治欠薪,信息化监管只是一个方面。“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好平台应用功能。同时,继续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加强督查暗访,实施联合惩戒,狠抓《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宣传贯彻和制度落实,切实保障好广大农民工的合法劳动报酬权益。”张成仙说。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春晓 实习生 王萌 报道)
责任编辑: 张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