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错过!缺人缺钱缺资源的薄弱村如何“造血”增收?

大众日报记者 吴宝书 丁兆霞

2019-07-01 13:26:34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记者 吴宝书  丁兆霞  通讯员  尹德伟  何乃林

薄家口茶叶标准化加工示范园区一期6座茶叶加工厂房的钢结构主体建设已完成,预计今秋启用

人口少、土地少,除了财政配套资金,村集体账面上多年见不到进账的付石岭村,终于有了“腰杆子”挺起的时刻:去年年底,在微不足道的全年200元收入之外,村集体还另外获得了一笔“巨款”——3万元的分红。而且,“长流水”一般,付石岭村以后每年都将有3万元的分红收益。

薄家口茶叶标准化加工示范园区一期6座茶叶加工厂房的钢结构主体建设已完成

不单是一个付石岭。2018年,岚山区中楼镇65个“空壳村”、薄弱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了3万元以上。其中,有13个村庄如付石岭村一样,每年也将有数额不等的分红。

中楼镇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内已有企业入驻

缺人、缺钱、缺资源,多年“求变不得”的“后进村” ,靠啥栽上了年年生钱的“摇钱树”?原来,针对发展村集体经济过程中单个村启动资金少、发展成本高、产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的难题,有“鲁东南塑胶加工之乡”一称的中楼镇,去年起,依托塑胶产业优势,探索实行“村级众筹入股”模式,镇党委政府整合13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历年财政资金沉淀部分、部门帮扶资金和“三资”清缴资金,牵头流转土地,建起了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
正是这处众筹330万元建成的标准化钢结构厂房,让每年33万元的租金进账成为了可能。按照认筹的资金数,去年年底,13个村按股获得了从1.4万元到3万元不等的分红收入。 
变“死钱”为“活钱”,改“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江北绿茶第一镇”巨峰镇,瞄准的则是茶产业,推行的是强村带弱村的“1+7”众筹模式。

 作为上世纪“南茶北引”最早试种茶树的村子之一,薄家口村是远近闻名的茶叶生产专业村。依托辐射周边20里、每年交易额在2亿元左右的薄家口茶叶鲜叶交易市场,该村鲜叶年交易量占据了巨峰镇鲜叶产量的“半壁江山”,全村涌现出中型以上茶叶加工销售企业十余家,茶叶个体加工业户60余家。
然而,由于无证无照的散户较多,“户户支锅、家家冒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薄家口村甚至巨峰绿茶品牌的打造。集茶叶加工园、产品质量检验区、沿街茶叶产品展示区等功能于一体的薄家口茶叶标准化加工示范园区,由此提上了建设日程。

 能否以一个园区的建设,拉动周边多个薄弱村的振兴?不撒“芝麻盐”,集中财力办大事,去年,巨峰镇整合薄家口村以及7个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的村财政扶持资金共400余万元,入股薄家口茶叶标准化加工示范园区。
如今,园区一期6座茶叶加工厂房的钢结构主体建设已完成,计划今秋开始运营,二期将再建6座茶叶加工厂房。巨峰镇党委组织委员刘洋告诉记者,园区建成后,将吸收小散乱的茶叶个体加工经营业户入园,统一茶叶加工标准、统一SC认证、统一品牌,变家庭式作坊加工为清洁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预计日干茶加工能力10吨。而通过入股该园区,8个村每年将按照8 %的收益率保底分红,实现村集体每年增收4万元。
立足各自产业优势,多村众筹入股建园区,如今岚山区多个乡镇正从这一模式中尝到村集体经济壮大的甜头。在高兴镇生态科技产业园建设中,高兴镇依托五金产业,吸引周边村居以土地或资金入股,建设25个标准化厂房对外出租,帮助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增强了“造血”功能;安东卫街道统筹11个村居的资金资源,建设了盛安东食品产业园,由街道党工委牵头成立盛安东市场运营有限公司,聘请职业经理人和专业管理团队运营,一举破解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两大难题。目前,园区一期已基本完工,完成投资1.3亿元,建设厂房16座,招商入驻企业13家,预计年利税3000万元,带动周边1500余人就业。

记者从岚山区委组织部获悉,截至2018年底,岚山区42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已全部达到3万元以上。

责任编辑: 宫梅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