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之声丨创新实干,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大众日报记者 魏然 毛鑫鑫

2023-03-10 07:18:47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德州市市长朱开国代表:

创一流营商环境,打造环京产业转移“优选地”

有研半导体材料“12英寸集成电路用大硅片产业化项目”正加速研发,推动集成电路大硅片产品实现国产化;国晶新材料与国防科技大学合作柔性屏(OLED)蒸镀器项目,已应用于生产;福洋生物与中科院等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柔性引进院士3名……这些企业、人才选择德州,并不是偶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优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企业的吸引力增强。德州用最大诚意招商引才,抢抓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等机遇,建立常态化对接央企、国企机制,主动对接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让优势资源融合产生“化学变化”。目前累计引进京津冀投资过亿元项目591个,与600余家大院大所建立合作关系,转化科技成果1324项,引进高层次人才1000多人。未来,我们将持续抓好国家、省支持政策落实,全力打造山东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

民进山东省主委、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栾新委员:

加快建设海洋领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海洋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以支撑海洋科技创新为目标,加快建设海洋领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于合理布局海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促进海洋科技要素积聚、促进深远海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推进实施,青岛、上海、广州等城市已逐步成为区域性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并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实力的海洋科学城,建设海洋领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建议重点布局山东半岛、长三角和大湾区,规划建设三大独具特色的海洋领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其中,以青岛为核心,烟台、威海、潍坊为支点,规划新建山东半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该中心以海洋基础研究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深海装备研发所需的水动力平台、海上试验场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我国海洋科学探索和前沿技术开发的中心。

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贾少谦代表:

链主企业要勇挑大梁,带头攻关关键核心技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链主企业要勇挑大梁,发挥头雁效应,带头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共赢。

作为智能家电“链主”企业,海信积极推进与产业链上企业的深度耦合,2022年与鞍钢等链上合作伙伴共计成立28个联合实验室,与京东方等战略供应商合作开展技术联合项目190项,实现链上企业技术互补,同时拉动产业链合作伙伴数量增加、规模提升,2022年仅青岛地区就带动10个品类、15家供方投资建厂和扩大产能,拉动新增年产值近百亿元。建议加大对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项目扶持力度,支持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链建设工作,实现产业链强链补链和自主可控。

济南市政协主席雷杰委员:

让世界了解济南的泉之美、城之美、人之美

泉水是济南的根与魂。“泉城”济南这座有着两千六百年建城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依泉而建、伴泉而生、因泉而名,全市有泉水1209处,其中名泉950处,72泉最负盛名。2019年,“济南泉·城文化景观”成功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成为目前山东唯一进入该名单的文化景观。

我们希望,通过申遗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黄河流域文化高地,让世界了解济南的泉之美、城之美、人之美。建议在国家层面将“济南泉·城文化景观”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第一方阵,成立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准确评估提升其人类文明价值,同时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全面统筹保护利用,打造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提升国家文化形象的示范工程。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乳腺外科主任杨其峰代表:

打造卫生健康领域的“国之重器”

国家医学中心是卫生健康领域的“国之重器”,是提升我国整体医疗卫生水平、深度参与国际医学竞争的新载体。山东省医疗资源丰富,医学院校数量多,医学人才储备足。同时,作为常住和户籍人口“双过亿”的人口大省,我省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量较大。

近年来,山东通过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稳步提升。尤其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全面强化医教研综合能力建设,深化与科研机构和研发型企业的合作,积累形成了明显优势。建议加大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创建国家医学中心、打造国家急危重症一体化救治体系的支持力度,充分结合山东省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融合研究机构和研发型企业力量,推动医学价值链、研发链和产业链一体化布局,落实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新泰市新汶街道孙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牛宝伟代表: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乡村产业兴旺起来,就能带动资金、技术、人才等更多流向农村,农村就有活力、人气足,农民就腰包鼓、有奔头。孙村社区现有集体企业10家,每年纯利润达3000余万元,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实践证明,村级集体经济发达了,农村发展就繁荣兴盛,村级治理就心齐劲足。

建议创新集体经济发展形式,优化集体资源配置,因地制宜,结合当地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区域优势,以村委会为主体,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或创办经济实体等,集中发展一批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项目,通过种、养、加工相结合,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方面,给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分享产业链条增值收益;另一方面,增加村集体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更好开展乡村建设,切实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

(大众日报记者 魏然 毛鑫鑫 报道)

责任编辑: 刘宪伟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