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奔小康|“低产稻”缘何卖成“高价米”?

大众日报记者 杜辉升 纪伟

2021-05-09 06:12:58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杜辉升 纪伟

本报通讯员 王金贵

在临沂市永平水稻研究所所长王永平的几十亩试验田里,培育着十几个水稻品种,但这些水稻品种的亩产都没有超过1000斤。在当地,大多数村民家的水稻亩产都能达到1400斤左右。研究了几十年水稻种植技术的“老稻农”王永平,为何要下大力气研究这些“低产稻”呢?

近日,在临沂市河东区太平街道,记者走进王永平的水稻研究所,看见展柜里摆满了各式稻种标本。

“这属于高端品种,就算悉心照料,亩产也不过五六百斤,但在一线城市的高端超市里,一斤能卖到80元。我去年也试着种了十几亩,很快就被以一斤20元的价格买走了。”王永平指着其中一种介绍说,“相比于普通品种,优质大米很难做到高产,但带来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据王永平介绍,目前在太平街道种植的水稻以“临稻16”为主,亩产稳定在1400斤左右,每斤售价1.2元左右。他正在研究的“京引119”,亩产在900斤左右,可在色泽、口感等多项指标上都要比“临稻16”有大幅提升,每斤售价可以达到2.3元左右。目前,太平街道的一些种植大户已经逐渐开始用“京引119”代替传统的“临稻16”。

在位于太平街道的丰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户孙运建管理着2.7万亩稻田,因为品质优良,这几年已经全部实现了订单生产,直供临沂市多个学校和居民社区。今年,孙运建已经将稻田里近半水稻品种换成了“京引119”。

“之前我们这开始搞第一次稻改,是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吃饱饭,多种出一斤大米,就能多吃一顿饭。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要吃更优质的大米。”孙运建所说的第一次稻改始于1963年。当时,该街道东张屯村一度为粮食产量头疼。该村地势低洼,加上雨水丰沛,成了涝洼地。1963年,该村因地制宜引入水稻种植技术,兴修水利,很快就试种成功。通过稻改,该村将低产的涝洼地改造成高产的水稻田,并收获了“江北稻改第一镇”的美誉。

“以前进行稻改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温饱问题,现在种稻已发展成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我们需要继承老一辈的稻改精神,发展高质量农业。”太平街道党工委书记许田运说。

为此,太平街道提出了以品种、品质、品牌为核心的“三品”提升工程:优化品种,改种高品质水稻;成立专业化合作社,对稻田进行机械化管理,提升品质;还注册了“太平大米”商标,打造高端稻米品牌。

目前,太平街道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党员为骨干,以广大社员为基础,按照以产业为依托的工作思路,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和组织资源,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的路子,注册成立了13家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行供给侧标准化生产。

“近年来,临沂市提出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打造长三角城市的农产品基地。我们希望抓住这个机遇,提升‘太平大米’这个品牌,全面对接高端市场。”许田运说。

责任编辑: 李伟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