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网来|破解海洋科技“卡脖子”难题,山东如何发力

大众日报记者 崔凯铭

2022-03-23 17:00: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近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海洋强省建设行动计划》,提出实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世界一流港口建设、海洋新兴产业壮大、海洋传统产业升级、智慧海洋突破、海洋文化振兴、海洋开放合作、海洋治理能力提升等九大行动。

“十三五”以来,我省加强海洋科技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海洋科技产品升级、海洋产业结构转型方面,我省仍存在诸多困难,关键症结在于海洋技术“卡脖子”问题长期存在。破解“卡脖子”难题,成为我省海洋科技攻关的关键。

高端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仍主要依赖进口

我省海洋科技“卡脖子”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海洋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疫情导致海洋经济整体低迷的背景下,我省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化工、海洋信息、海洋生物等高科技新兴产业2021年仍然实现了14%的高增长率。但技术“卡脖子”问题为产业未来发展增添了不确定性,也阻碍了我省海洋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海洋装备制造业实力雄厚但核心技术缺失严重。在船舶制造领域,我省有中国船柴、潍柴集团等船用发动机制造和配套企业,低速柴油机产品占据45%-50%的国内市场份额。但在生产制造方面,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目前只能以专利许可的方式进行生产。部分零部件受制于材料、技术保护、专利限制等因素影响,存在完全依赖进口的现象。在海上风电领域,尽管“本土化”建设程度高达80%。但高端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仍然主要依赖国外进口。在疫情导致进出口通道受阻的情况下,国内海上风电产业链“卡脖子”问题愈发明显。

海洋化工业发展迅速但产品结构层次较低。近年来,山东加大了对沿海地区化工产业的升级改造。目前,省内化工行业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层次,高端化工新材料严重依赖进口。受疫情影响,化工原料价格大幅上扬,造成企业生产成本激增。在风力发电领域,叶片芯材PVC泡沫制成原板高度依赖意大利,省内基本不具备相应的制造能力。在海水淡化领域,其核心装备,如反渗透膜、海水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所需的碳纳米管、石墨烯、耐腐蚀不锈钢等制备材料,虽然省内有建设规模化生产线的能力,但在关键性能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高端膜材料和制膜装备基本依赖进口。

海洋信息业起步较早但理论研究尚存在瓶颈。在海洋信息工程领域,我省是第一个提出智慧海洋突破行动的大省。目前,制约海洋信息产业发展的问题主要是海洋核心传感器与高端仪器的核心算法。具体到单个传感器,水声通信机是实现水下信息传输的重要产品,但在理论研究方面仍滞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重金属电化学分析仪对微弱信号的检测及提取技术、重金属离子解析技术、重叠峰的解析技术、电极表面修饰技术等核心算法仍不成熟;大气温湿度剖面仪在高精度GNSS信号特征提取、观测平台运动姿态补偿修正、大气温湿度剖面反演算法等方面还有待突破。

海洋生物相关产业规模较大但高端市场占有率不足。在海水养殖领域,山东海洋牧场建设领跑全国。在深远海智能养殖装备平台建造方面,我省中集来福士、青岛武船重工有限公司建造了“JOSTEINALBERT”“深蓝1号”等多个先进的养殖平台。但与挪威等国相比,一系列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仍然落后,“挪威设计+欧洲关键配套+中国总装建造”的产业格局长期未能有所突破,导致我省在此方面一直在产业技术下游进行探索。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方面,水产疫苗研发生产的高通量免疫学评价、给药系统、生物规模发酵等关键技术尚需突破,水产疫苗研发和产业化方面我省基本处于空白。在海洋生物质提取领域,烟台五洲丰公司突破了海藻提取物制备技术,但在稳定性、活性等方面尚未取得技术突破,导致目前的产品只能用于肥料生产,无法制造更高价值的产品。

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国产化任重道远

分析我省海洋产业技术“卡脖子”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科技支撑能力不足是关键。我省科研投入对海洋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偏低。我省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总体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技带动能力的减弱又进一步拉低了海洋产业对全省GDP的贡献。此外,研发经费占比偏低。海洋科技创新经费中R&D投入仅为43.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6个百分点。由于研发资金投入不足,海洋科研资源的规模优势无法有效转化为市场价值和产业优势。

其次,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脱节也导致创新成果难以落地。我省海洋科研实力雄厚,但往往技术成果外流、无法在当地转化。一方面,我省海洋科研资源主要集中在基础学科领域,在产业化应用方面的研究力量较弱,其承担的项目也主要以国家战略层面为主,涉及企业的横向课题较少,在“载人深潜”“海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深远海科考”等优势领域,其科研成果很难在短期内为当地企业提供切实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海洋产业链深度不足,产品线不够丰富,上下游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有些关键设备、核心器件的供应仅依靠一到两家企业,难以承接海洋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另外,生产和使用成本过高导致国产品牌缺乏价格优势。一是生产成本不具优势。部分国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不足,企业产量较低,无法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产品成本。二是维护成本过高。部分国产品牌的耐用性、可靠性与国外产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由此导致产品的后期维护成本过高。三是研发风险成本较大。某些海洋科技产品的市场规模较小,国产化的收益不足以弥补自主研发的投入成本,企业需承担较大的投资风险。

培育技术应用的“领先市场”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强化科技创新,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提出开展“十大创新”行动,“加强科技研发创新”位列“十大创新”之首。针对我省海洋产业技术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应充分发挥我省既有优势,优化科技研发模式,找准海洋科技与产业对接方向,不断破解海洋产业发展中面对的技术难题。

由产品技术研发转为产业链技术研发,提升科研投入的产出效率。优秀的海洋高新技术产品不能仅依靠单一技术的突破,而是要依靠全产业链的技术持续更新。建议由省科学技术厅成立协同专班,联合海洋高科技领域代表性企业以及国家海洋实验室等科研单位,对海洋产业技术需求和已有科技基础进行系统摸底,厘清我省海洋产业链、产品链、创新链的潜在风险和堵点。转变以往技术研发相对独立,研发成果无法相互配合的状况,根据梳理的技术风险和堵点,统筹规划产业链中“卡脖子”技术的研发路径,提升技术研发成果在应用上的兼容性和系统性,减少科技产品由于单项性能不佳而造成的短板效应,形成全面、持续、有机结合的技术优势。

找准海洋科技与产业对接方向,制订有针对性的技术自主化方案。海洋产业门类众多,发展逻辑也各不相同,应根据产业的基础特征、产业的发展阶段,制订最优的技术自主化方案。对于海洋新材料、智慧海洋等有国家战略支撑的技术开发与应用领域,建议依托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通过军民融合发展,构建海洋科技“军转民”机制,通过技术共享,缩短企业研发周期。对于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利用等具有一定技术优势、但规模较小的海洋产业,建议重点培育资源调动能力较强的产业链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在行业内的话语权,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应用的协同保障生态,减少创新链和产业链对境外资源的依赖。对于关键技术被锁死的海洋产业,建议通过建立安全库存,防止国外供应链断裂导致的价格波动和产品断供,缓解外部技术垄断压力,在首先保障企业生存的条件下,通过技术改进和经验积累实现自主化生产。

以培育“领先市场”为重点,提升海洋科技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我省拥有海洋科技的领先优势,但如果没有技术应用的“领先市场”,科技优势就无法转化为产业优势。建议利用我省在海洋牧场、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生物医药等方面的产业基础,发掘海洋创新技术在新发展格局下的场景应用,促进技术与市场之间的互动,形成以海洋新技术应用为特征的“领先市场”。一是培育海洋新技术在“领先市场”中的应用需求。研究制定针对海洋技术应用的激励政策,签订目标导向的分级资助协议,根据企业任务完成情况,给予不同的资金鼓励;在企业税费、专利登记审批和新产品引入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刺激技术应用需求。二是完善“领先市场”对海洋科技研发的过程管理。在关键技术领域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在研发过程中加大产业集中度,投资主体可以分散,但管理主体必须相对集中,加快形成以科技为核心的竞争优势,同时防止某些引进项目借破解“卡脖子”之名,行“产能转移”之实,避免科研资金用于低端重复建设。

(作者:王圣,单位:山东省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崔凯铭 整理报道)

责任编辑: 崔凯铭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