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著名“红色报人”、革命烈士李竹如墓地在利津迁建落成,他曾建议请毛泽东为大众日报题词
大众日报记者 周学泽
2020-04-05 08:34:09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
4月4日,利津县隆重举行李竹如等11名革命烈士墓园迁建落成仪式,深切缅怀革命先烈。
李竹如是中国新闻战线上杰出的组织者和活动家,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红色报人。李竹如原名贻萼,字世华,又名一凡,1905年1月5日出生于山东省利津县城区庄科村,抗战时期,李竹如担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长、新华社山东分社社长、《大众日报》管委会主任等职。1942年11月2日,李竹如在山东根据地第二次反“扫荡”中牺牲,年仅37岁。
李竹如自幼家境不算好,但寡母坚持送他读书,使他在惠民四中开始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李竹如在惠民四中读书时,开始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初中毕业后,李竹如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高中,后因学校一度停办,他进入济南正谊中学读书。1927年春,李竹如加入中国共产党。
李竹如在中国报刊史上非常有名,先后创办、负责和参与过《新亚日报》《文化报》《中国人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大众日报》五份报纸的工作。
1939年5月,中央决定组建八路军第一纵队,统一指挥在山东和苏北的八路军各部队。李竹如被北方局选调去山东,任八路军第一纵队民运部长。此前的1939年元旦,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创刊。《大众日报》的诞生,开创了山东新闻史上的新纪元。
1939年夏天,李竹如同志在山东抗战形势十分艰苦之时,随八路军第一纵队来到沂蒙山区。这年初冬,他在大众日报发表了庆祝苏联革命二十二周年的纪念文章,是为他在山东新闻工作的开始。
1939年底,大众日报创刊一周年之际,毛泽东主席发来题词:“动员报纸,刊物,学校,宣传团体,文化艺术团体,军队政治机关,民众团体,及其他一切可能力量,以提高民族觉悟,发扬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反对任何投降妥协的企图,坚持抗战到底,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我们一定要自由,我们一定要胜利。”
毛主席的题词既是对大众日报的希望与鞭策,也是对抗日军民的庄严号召和指示。请毛主席题词,正是时任中共山东分局民运部长李竹如的建议。他代表分局到报社主持研究纪念创刊一周年事宜时,向山东分局书记朱瑞提议,请毛泽东为《大众日报》题词,并亲自起草电报稿,几天后,毛主席用电报发来了题词。
1940年春,李竹如担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并兼任《大众日报》社管委会主任(社长)。1941年6月28日,为适应山东抗日斗争形势需要,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在大众通讯社基础上组建成立新华社国内分社中的第一个省级分社——新华社山东分社,李竹如兼任分社社长。李竹如亲自抓编辑、记者队伍的建设,抓报纸的改进。当时,《大众日报》上的许多重要社论和评论都是他写的。
1940年9月1日,李竹如为纪念“九一”记者节发表了《光荣的历史与光荣的任务》一文,文中强调:历史上从来没有无立场的报纸,也从来没有无立场的新闻记者——新闻记者应站在抗战和进步的立场上,接受党的领导,担负起光荣的时代责任。他不但亲自领导《大众日报》的工作,而且非常关心山东各地的报刊工作。他在分局宣传部中指定专人负责阅读各地的报纸,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当时《大众日报》社员工多是年轻人,缺少办报工作经验,李竹如认真抓编辑记者队伍的建设和报纸的改进,写了许多有指导作用的文章。李竹如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为提高新闻工作人员的思想水平,他经常给大家作学习辅导。他领导下的《大众日报》社,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为党培养干部的学校。
1942年10月,日军在山东实行大规模“扫荡”。11月2日,日军发起猛烈攻击,李竹如在沂水县对崮峪突围时,李竹如被一颗子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
李竹如在党的宣传和理论战线上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央军委副主席徐向前元帅曾题词赞颂“李竹如同志是我党宣传、新闻战线上的一位杰出的组织者和活动家”。
据悉,从创刊到新中国成立的10年间,大众日报社共有578位员工壮烈牺牲,这在世界新闻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而李竹如是大众日报社史上职级最高的烈士。
在清明节之际,让我们这些曾为新中国建立抛头颅洒热血的新闻前辈,致以崇高的革命敬礼!(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学泽 报道)
责任编辑: 禹亚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