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丨涂可国:加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战略意义

大众日报记者 张浩 崔凯铭

2022-09-27 07:41:18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是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条件。

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应当承认,在世界文明史上确实曾存在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但总体上多种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大的历史潮流,人类文明发展史本质上是一部异质文明之间的交流融通史,而正是有了文明的交流互鉴,才使得人类文明变得丰富多彩。

就整个世界文明来说,每个国家、民族、地区尽管创造了独特的文明与文化形态,但由于受到多种条件限制,总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相反,正是文化的对外开放和文明的交流互鉴,有力地推动了文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传播、吸收,使得人类文明变得丰富多样。就每个国家、民族、地区来说,通过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交往,不仅可以使自身文化与文明为世人所了解、重视、关照乃至接受,由“地方性知识”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文化资源,进而增强对本土文明的自信心,还可以在文明碰撞中发现自身文明要素的某些不足和缺失,从而使自身文明在彼此交融、互学、互鉴中得到修改完善,促进自身文明的发展进步。

人类历史上产生的各种文明冲突,世界上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发生的入侵、战争,原因固然多种多样,但如果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三种:一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别的国家、民族、地区进行殖民掠夺;二是出于意识形态、人种等方面的偏见、歧视,奉行文化帝国主义战略,对域外国家、民族、地区实施文化渗透与入侵,利用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强行搞“价值观外交”,威胁他国的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三是不能够或不愿意进行深度的文明交流、沟通,导致彼此文化产生陌生、隔阂和不了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要实现世界和平共处,减少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让和平的阳光驱走战争的阴霾,让繁荣的篝火温暖世界经济的寒意,促进全人类走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就应该注重建立平等、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扔掉“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通过文明交流、平等教育、普及科学,消除隔阂、偏见、仇视,播撒和平理念的种子;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传播、沟通,缩小文明与文化差距,消除不同文明之间的隔阂和误解,增进彼此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和真诚相待、平等包容;重视求同存异、求同化异,从众多文明中寻找人类共有共享的永久和平生存之道。

就中华文明而言,它蕴含着“以和为贵”、爱好和平的民族品格,“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执两用中”的中和理念,“仁者爱人”“兼相爱”“厚德载物”“推己及人”的待人处世之道。借助于文明互鉴向世界积极推广这些思想智慧,可以为防止文化殖民主义、霸权主义侵蚀人类文明筑起一道坚固的精神防线,能够为在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有机融合、和谐发展提供化解文明冲突的价值基础和全球治理模式,能够促进世界文明从冲突走向共容与和解。

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重要途径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文明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但也面临着生态环境破坏、能源枯竭、贫富差距拉大、领土纷争、经济危机、种族矛盾、新冠肺炎疫情等诸多全球性难题。如何化解各种难点冲突、重建人类文明新秩序,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要有效应对这些棘手的难题和挑战,就必须致力于加强世界各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面对全球性挑战,各国应该加强对话,交流学习最佳实践,取长补短,在相互借鉴中实现共同发展,惠及全体人民。”

首先,必须调动各种文明资源、统筹协调不同文明,依靠世界文明携手合作、互联互通。解决诸如地缘紧张局势、气候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性挑战,依靠单一的文明难以奏效,应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找化解之道,为弥补分歧、重建世界文明新秩序提供可借鉴的精神力量和有益思想智慧,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其次,要大力倡导“和而不同”的理念,允许各国寻找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化解挑战的应对之策。文明是多样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所面临的挑战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处,因而化解之道必定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就需要借助于文明的交流互鉴,克服不同文明之间的“傲慢与偏见”,以一种彼此包容、相互平等的态度尊重他国独立选择应对挑战的方案、模式和道路。中国科学作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正是基于拥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基于拥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保障,基于拥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优势——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倡导守望相助、尊老爱幼,讲求自由和自律统一、权利和责任统一。

再次,摒弃功利主义思维与零和思维,促进责任共同承担、差别承担。文化与文明上的“傲慢与偏见”,主要源于陌生、隔阂和不了解,源于利益至上、权利至上。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不同文化的交流合作,强化文化的国际传播、交往,有助于达到取长补短、和而不同的目的,有助于改变自身在国际上的形象“他塑”、“逆差”和“落差”、有理说不清等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也有助于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消除彼此的误会、怨气。尤为重要的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全球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发展赤字的挑战,借助于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促使各方了解彼此的核心利益关切,把握每个国家、每个地区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份额,这样既可防止无端指责他人,也可防止推卸责任、转嫁责任。

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条件

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体在对自身文化自觉和认同的基础上对其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以及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它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克服文化失败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思想障碍,对中华古今文化充满敬畏,就会使我们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步伐变得更加从容,就会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就会使全社会焕发巨大的文化创新活力。

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具有深厚的根基,它来源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积累的坚实文化国力和强大的科技实力,来源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充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来源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就的雄厚中国文化软实力。新时代,我们不仅需要以一种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反过来,也应该认识到文明交流互鉴也有助于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各国各民族虚心学习借鉴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而之所以能够如此,最根本的在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可以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人类每一种文明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构成,都为人类文明作出了独特贡献,都具有自身的优势、特长和闪光点,只是由于存在各种“文化屏障”,一些人对自身文明缺乏自信。通过文明交流互鉴、文化对外交流,一是可以吸收异域文明的营养来增强本民族文明的活力和生命力,反过来增强对本土文明的自信心;二是能够借助“反弹琵琶”,在文明对话比较中彰显自身文明的特色、长处和优点,从而提高文明的自豪感;三是在文明的交流、碰撞、竞争中,既可以发现自身文明的不足而加以改进、改善,还可以使人客观理性地看待自身文明的特性、地位和价值,从而避免像某些文化国粹主义者和极端保守主义者那样因为盲目自信而流为自恋自大。

以中华文明为例,它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中华文明通过与其他文明的交流获得了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虽然中华文明许多是自本自根、自主自创的,如汉字、汉服、京剧等,但也有不少是借助于文化的交往而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所形成的。延续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是中外文化有机融合的结晶,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博大精深、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大成气象。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推动文化交流开放与文明借鉴融通,使得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多国际友人的认知和认同,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肯定了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这会极大提升中国人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作者 涂可国;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

聚焦现实问题,紧跟时事热点,展开理论解读,作出分析研究。

周二出版。投稿邮箱:dzrbllb@163.com,联系电话:0531-85193121

责任编辑: 崔凯铭 张浩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