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师访谈录|山青院丁萍:思政教师要做教育领域具有光芒的老师

2021-03-18 11:38:49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以立德树人铸教育之魂。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众日报联合山东多所高校(含驻鲁部属高校)共同打造《高校思政教师访谈录》栏目,对全省高校优秀思政教师进行系列访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八个统一”要求,引导思政教师积极行动起来,切实承担好铸魂育人的时代重任。

本期访谈嘉宾:

丁萍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公共与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

访谈实录:

1、您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工作在思政教育一线,在您看来,近几年,在思政教育、教学方面,发生了哪些新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丁萍:在新时代新形势下,近几年的思政课教育教学已经悄然发生着许多显著变化:

第一个变化,更加强调全面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它突破了以往就思政课而论思政课,就学生工作而论学生教育管理的单一模式,更强调它是一个多维度、全方位的工作体系,而不是某一个方面。

第二个变化,是从“思政教师育人”走向“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过去大家都认为思政课就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情,而“三全育人”的提出和推动落地,让全体教育工作者清醒认识到: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所有管理岗位等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有义务紧密围绕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担起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用实际行动切实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一要求。

第三个显著变化,是思政教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高校辅导员队伍,高校党务工作队伍”这“三支队伍”不断不断壮大,思政教师的职业尊严感和荣誉感显著提升,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了很大提高,能力和素质持续增强。

此外,各高校在思政课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教材建设以及思政教育模式、路径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很多有益探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步。

2、近年来,各地各高校都在不断进行实践探索,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方面,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有哪些做法?这些做法主要解决了哪些问题?

丁萍:从课程思政的提出来看,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紧紧围绕青年政治人才培养,积极构建“4+1”青年政治人才培养体系, “4”指的是“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网络思政、岗位思政”;“1”是指打造“青年领导力学位班”特色。

围绕“4+1”青年政治人才培养体系,我们学校采取了诸多举措,比如:学校立项建设了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着力打造“金课”,以点带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四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重点解决了课程思政有效落地的问题;学校构建“大思政格局”,用系统思维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岗位思政”“网络思政”中,解决了思政课发展合力不足问题;学校以“线上空中课堂+线下智慧教室+实践田野”为模式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提高思政课教学针对性、亲和力、实效性,为了解决思政课学生主动性不足、参与度不够的问题;为了解决思政课教师之间交流不足的问题,定期开展专兼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磨课,专职思政课教师教研沙龙等活动,提高思政课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

目前来看,无论是课程思政的落地、还是思政课教学,各高校都在积极地探索创新,大有百家争鸣的趋势。

3、在日常的思政教育教学中,您有没有一些心得体会可以和大家分享的?

丁萍:结合我个人的工作经历,我想谈两个方面吧。

第一个方面,我认为思政课教育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既需要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也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我们既要立足学生的学科专业特色,又要结合学生的成长经历、个性才能和成长需求,同时还要创新方式方法,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例如,我们学校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通过积极的探索实践,逐渐形成“思政+专业”实践育人工作模式,建设“专业思政”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价值引领”为主线的实践活动体系,打造以“朋辈教育”为核心的自我教育体系,依托这三个“体系”,组织开展社会实践“翻转课堂”、打造“行走中的课堂”,不断激发学生内升动力。

第二个方面,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笃行日新、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思政课不好讲,思政工作也不容易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新时代背景下,面对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最富有创新创造意识的青年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更高更全面的素质能力才能够胜任,才能够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重任,可以说,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知识量和视野都有很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就必须有终生学习、随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我们说,立德树人,久久为功。高校思政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下一步,在思政课教学上,您有何新打算、新愿景?

丁萍:我个人计划着力把握好三点。

一是讲好“中国故事”。在厘清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联系鲜活的“中国故事”,结合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的现实,使抽象理论回归生活世界,让课程内容“活起来”。

二是用好“四史”这面镜子。“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知得失”,“四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时代性和针对性,从而引导大学生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比如,据民政部门和组织部门统计,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名可查的党员烈士就有370多万人。也就是说,在这1万多个日子里,平均每天约有370名共产党人牺牲。这是“四史”学习教育和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教材,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宣传。

三是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思政课是以一定知识含量为载体的价值观教育,所以教学中应更多地选择一些对青少年具有向上向善正面价值的课堂内容,诸如身边的好人好事、红色革命故事和优秀传统文化等,使之可亲可感可爱,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5、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出“六要”,请您结合本校和您自身情况,谈谈您的感受。

丁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负责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无论“六要”,还是“八个统一”,都是从政治立场、教育方法和规律上指明了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根本要求和路径方式,也是多维度地对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我觉得“六要”提得特别好,第一次听到的时候,就特别有共鸣,印象很深。比如,第一要求是“政治要强”,抓的点非常准。思政工作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因此,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政治标准既是首要标准,也是刚性要求,容不得有半点的犹豫和商量。正所谓在马言马,在马信马,如果思政教师政治素质不过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会成为一纸空谈。

其次,我想谈谈“情怀要深”,“情怀”二字本身就包含了坚定的信仰、炙热的情感,二者缺一不可。这个信仰就是坚定信念跟党走,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信仰中国特色社会注意道路;这情感就是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做到这两点,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才是坚定有力量的、执着有温度的,才能够自觉地化深情为动力,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大业,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贡献青春力量。

当然,对于教师来说,自身素质建设永无止境。真心希望所有思政教育工作者,都能够日进日新,做教育领域最有光芒的老师。在此,我也借此机会衷心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祝愿我们亲爱的党百岁生日快乐。

策划:郭利民 兰传斌

统筹:万兵兵 曹荣梅

文字整理:张誉耀

拍摄|剪辑:刘尧龙

设计:张凯

责任编辑: 曹荣梅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