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精神在济南!金刚纂村:从“穷山沟”到“聚宝盆”
大众日报记者 刘飞跃
2022-10-21 14:21:55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弯弯曲曲的柏油路,在蓝天的映衬下更显得幽远,现在从济南市区开车进入金刚纂村一个小时足矣。如果从新修的济泰高速公路过来,甚至用不了这么多时间。对比“想走就走”的当下,当年为了打通北去济南的道路,地处大山深处的金刚纂村却用了整整11年……
老照片里的故事
在金刚纂村办公楼上,一幅幅当年修路的相片冲击人心。尤其是照片上当年满头黑发的马广业如今已不再年轻,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不过在带领记者介绍当年的情况时,他基本上没提自己如何,却对老照片里的乡亲“如数家珍”。
“炮手马现忠,年龄比我小。当年他不回家,她媳妇晚上就不吃饭,非要等他回来再吃。你看这俩孩子,因为父母要出来修路,当年都放在工地上,现在都成大人了。照片里的一些老乡亲们,已经不在了。”看着这些老照片,马广业思绪万千。
1994年11月,在村党支部书记马广业的带领下,金刚纂村劈山修路,克服种种困难,历时11年,于2005年9月劈开大山,修通了前往济南的道路,圆了祖祖辈辈的出山梦。金刚纂人劈山修路的壮举,被誉为“九十年代新愚公”。
“当年最大的困难是山上都是石头,前进一米非常艰难,干起来非常费劲。我们抱定了‘十年不行二十年,这辈子不行下一辈子’的决心。贫穷是现实,大干是出路,也印证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马广业指着相册上那一行字说。
走出一条新时代的致富路
记者用无人机航拍,金刚纂村的红色、蓝色的房顶非常漂亮,如同油画中的世界。现在金刚纂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每到节假日、周末,不好市民都来此旅游。这些年村里的变化,村民马志业感受明显。
“原来农产品都运不出去,也没法出去打工,现在有了路能出去了,外面的人也来村里收。原来好几口子住一口屋,现在都有了二层小楼。马书记事事跑在前头,村里有个好领导很关键。”马志业说。
修路带来的效果很明显,但修路还远远不够,如何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才是关键。马广业说:“修路的目的是为了致富,不是修好路就富了,致富的路更难,这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修通了路后我们又转向了村里治理。”
为了方便村民取水,村里建造了旱地水窖一千余个,村民不用再挑水上山。引进优质蔬菜黄棒菜、菊芋(洋姜),用来加工面条、豆腐、馒头、煎饼等。利用村民房顶、空闲地等建造民宿20余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提高特色种植的附加值,村民年收入增加5000余元,走出了一条新时代的“致富路”。
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精神
“路没修起来的时候,村里小伙子找对象很难。现在好找了,村里的泰安、胶东媳妇很多,能出去也能引进来,村民都能享受奋斗的成果。”看到村民日子越来越好,马广业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经过全村多年的努力,金刚纂村从偏僻村落华丽变身聚宝盆,有过去名不见经传的穷山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
攀岩施工、工地午餐、山洞小憩、迎风运石……出多少汗,流多少泪,吃多少苦,积年累月,一点一滴无不见证着金刚纂人勇于挑战、撼动大山的豪迈情怀。在记者采访金刚纂村的过程中,马广业对当年的“困难”放在了心底,多次对记者提到“精气神”,要深入挖掘苦干实干的愚公移山精神。
当村官32年,马广业在笔记中写下了“三心”,即良心、热心、恒心,并总结了八条“干货”:跟党走不忘恩,树立不怕困难的精神,选准路子,建立好制度,班子团结,发扬民主,和群众打成一片,加强对村民的教育……
“到现在为止,我村还不富裕,还需要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探索新形势下党员教育和管理,探索新形势下农村的发展和创新,让老百姓过上更富裕、更美好的日子。”马广业说。
未来,金刚纂人与大山的故事将续写下去……(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飞跃 报道)
责任编辑: 刘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