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探索治污新模式,水质实现新跃升

大众日报记者 赵国陆

2023-03-04 21:50:03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近年来,济南市坚持问题导向,探索辩证施治,创新打造水环境治理模式,进行精准防控、联防联动,实现减污降碳、生态扩容,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2年,国、省、市控断面和16处城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实现100%达标,国控断面好三类水体和省、市控断面四类水体比例均为100%。

近三年,济南市国控断面水质指数实现“三级跳”,2020年水质指数5.45,全省第三;2021年水质指数4.92,全省第二,同比改善10.7%;2022年水质指数4.42,同比改善11.3%,位居全省第一。

济南市断面实现“四个提升,两个清零”,国控断面达标率从2018年的75%提升到2022年的100%,市控断面达标率从2018年的68.4%提升到2022年的100%,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从2018年的75%提升到2022年的100%,国控断面二类水体比例从2018年的50%提升到2022年的80%,国控断面劣五类水体和五类水体彻底清零。

小清河水质年均值实现“四连升”,2019年辛丰庄出境断面水质一年内持续改善,彻底告别四十多年劣Ⅴ类水质;2020年小清河全线通航施工,仍达到了地表水Ⅳ类标准;2021年小清河水质首次达到地表水Ⅲ类水平;2022年达到了地表水Ⅱ类标准,化学需氧量、氨氮主要污染物指标较2018年分别改善40.7%、92.7%,创有记录以来40多年的最好水平。小清河水质提升工作经验典型在全国推广。作为重污染河流水质改善的典型成功案例,小清河国家“美丽河湖”申报工作目前也在积极推进。

据济南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济南汇聚专家智库会诊团队,结合实践排查、融合技术帮扶,开展全流域系统诊断。首先,坚持一线排查消隐患。采用“晨部署-日排查-晚总结”的模式,每天对全市100多条河流进行拉网式排查,2022年全系统累计出动5000余人次,行程60000多公里,全面掌控河流水环境质量状况。其次,科技治污提效能。济南建立了“国标站+微站”的全域监控系统,在省内率先采用水质指纹溯源分析技术,将水环境问题与在线数据相结合,通过“人防+技防”,实时监控水质,闭环高效解决水污染问题。再次,源头治理强监管。突出入河排污口整治,在初步完成899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基础上,实施“一口一策”,建立健全排污口动态管理台账,为济南市精准化、点穴式化治污提供基础保障。

“靶向聚焦,系统治理。”济南市生态环境局水环境管理处处长李计珍表示,这是打好碧水保卫战的又一大法宝。济南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靶向治疗、对症下药,彻底改变传统“碎片化、末端化、多头化”管理弊端,突破水污染治理难点。一是构筑污染防治大格局,汇聚治污合力。市人大、市政协、市纪委、市检察院持续关注水污染防治进程,有力保障了济南市水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环境、水务、城管、农业等部门也实行联合督导机制,同时与泰安等邻市建立流域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模式,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水污染治理大格局。二是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补齐治污短板。2022年,全市建成城市污水处理设施36个,总处理能力204.05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9.15%。2022年全市直接用于黑臭水体整治的各项投资11.96亿元,42条城市黑臭水体实现长治久清。三是强化陆海统筹治理,突破治污难点。系统推进黄河、小清河、徒骇河等重点流域治理,推进重要湖泊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全面实施入黄支流综合整治,加快重点河流生态工程进度,推进经济开发区污水厂、创新谷中水站污水厂调试运行,因地制宜推进污水厂尾水湿地工程建设,有效控制黄河济南段总氮浓度。

碧水保卫战,难点在于打好“持久战”。济南应用新技术、新机制,聚焦中心任务,借助高精尖技术,实现水生态环境治理新突破。一是数字赋能添动力,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智慧感知网,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术构建智慧生态黄河监管平台,实现水环境闭环监管模式。二是机制撬动增活力,建立地表水横纵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2022年累计发放省级地表水生态补偿资金2700万元、市级地表生态补偿资金1812.9万元,根据初步核算,2022年预计可获得生态补偿资金约5300万,有效拉动了各区县治污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三是路径创新挖潜力,开辟污水资源化新路径,白酒类型企业废水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顺利通过专家论证,有效减轻企业生产、治污成本,实现酒类等重点企业减污降碳、减负增效,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多赢。

近年来,济南市走出了一条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水环境有效治理的发展之路,成功践行了“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的思路,为济南市和下游地区打开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提高了环境承载力,释放了巨大的生态红利。鹊华烟雨归,济南市以山为纸、以水为墨,面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大保护的关键任务,坚持“系统治、全面治”,提升了水污染防治的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推动了新旧动能转化和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通过资金投入补短板统筹兼顾谋合力,成功再现了小清河水清河畅的历史风貌,绘就了一幅北方内陆河湖治理的生态文明画卷。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国陆 通讯员 张颖 报道)

责任编辑: 赵国陆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