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求农民意见后,果树替换了桑柳
大众日报记者 赵国陆
2023-12-01 15:27:47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杨柳依依,小桥流水……这是在村庄绿化时设想的美好场景,征求当地农民的意见后,却改种了果树。原来当地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柳”的风俗。为民而建是和美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莱芜区顺应群众意愿,邀请群众参与,不“替”民作主,不“代”民决策,“好看”和“好用”相结合,切实提高农民幸福指数。
12月1日,在济南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闻发布会上,莱芜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胥会先表示,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农民群众既是参与主体,也是受益主体。建设和美乡村就是让农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必须牢固树立为民而建的理念,尊重群众意愿,依靠群众力量,用辛苦指数换取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莱芜区将顺应群众意愿作为根本前提,在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对涉及的政策制定、规划编制、建设选点等重要事项,坚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认真听取广大村民的意见建议,防止“替”农民做主、“代”农民决策,真正做到好心办好事。比如,近期策划雪野街道泉韵乡居示范片区期间,莱芜区多次召开村党支部书记座谈会,进村入户走访调研,组织村里召开群众代表会,充分摸清了村里有什么、需要建什么、老百姓盼什么,做到了有的放矢、真接地气。同时,尊重群众风俗。比如搞村庄绿化,柳树是很常见的树种,杨柳依依,小桥流水,很有诗情画意。但当地有种说法,“前不栽桑,后不栽柳”,老百姓认为房前栽桑树不吉利,屋后栽柳树留不住钱财,非常忌讳。对此,莱芜区及时调整设计内容,改种成本低、易管护、能受益的果树,赢得了当地群众的认可。
其次,该区将发动群众参与作为重要动力。胥会先表示,和美乡村既要为民而建,也要靠民而建。工作中,始终把农民群众作为主体力量,探索完善投资投劳、以工代赈、质量监督、管护养护等多种参与渠道,引导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丽家园。同时,在项目建设完成后,建立完善农村环境卫生、饮水安全和道路长效管护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维护,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常态化。去年以来,全区共开发乡村公益岗11813个,涵盖人居环境、学校服务、脱贫帮扶、灾害应急、齐长城巡护等多类岗位,每人年可实现增收1万多元,不仅拓宽了弱势群体的增收渠道,而且充实了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
此外,莱芜区将确保群众受益作为最终目的。工作中该区坚持“好看”和“好用”相结合。所谓“好看”,就是通过硬化、美化、绿化、亮化等项目实施,让乡村环境面貌美起来;所谓“好用”,就是通过便民服务、养老抚幼、教育医疗等功能完善,让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好起来。在实施的和美乡村建设项目中,都实现了街巷硬化、集中供水、污水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等功能场所全覆盖,真正做到了宜居宜业。同时,每村都谋划建设产业项目,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如在2021年实施雪野街道西峪河南村项目时,盘活利用闲置学校场所,引入康寿山食品公司,今年预计实现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上,为当地群众就业岗位30多个,仅产业资金分红一项就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2万元,真正实现了村强民富、企地共赢。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国陆 报道)
责任编辑: 赵国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