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先进工作者陈绍杰:打造塌陷地里的新“绿水青山”

大众日报记者 薄克国

2023-05-15 19:25:51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4月27日,陈绍杰站在“五一”劳动节山东省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奖台,接过了“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奖牌。这个称号,在山东省百余所高校中仅有8人获得。

20年来,他埋头矿山特殊开采和采煤塌陷地研究,入地下深井 “找数据”、半夜给学生家长回电话……将全部的心血默默倾注在矿山绿色开采和培养新型能源人才上,为祖国的能源事业开心奋斗。

陈绍杰,山东科技大学能源学院院长,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煤炭领域最美科技工作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4项。

抉择:教师要对得起使命和初心

陈绍杰曾面临两次重大的人生选择。

2023年4月,当因刚刚为学生设立了百万奖学金,被众多记者追问“金钱和初心”时,陈绍杰再次回忆起自己的人生抉择,在他看来,这件从个人薪酬待遇里拿出钱奖励学生的“普通事情”和自己一直以来的坚持并无两样。

2009年,博士即将毕业的陈绍杰接到了某上市公司高管的邀请,出于对其研究领域和能力的认可,公司开出30万年薪和车、房的待遇邀请其入职。陈绍杰婉拒了高薪工作,他说自己“不是不爱钱”,但是和踏实的教学生培育人才、做科研解决实际真问题相比,自己更喜欢后者。就这样,他走上了科研育人这条路,扎根下去一干就是数十年。

回溯过去,陈绍杰的第一次人生重大选择也悄悄暗示了其后的苦乐奋斗路。2002年,本科毕业的陈绍杰面临去做政府公务员和读采矿工程研究生的抉择,他坚守“资源开发是服务国家社会重大需求”信念,放弃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选择了科研这样在别人看来“艰苦”,但在他觉得“苦中有乐”的道路。

时光荏苒,距陈绍杰选择科研和育人道路转瞬已历20年。他一直认为自己仅仅是做了本分的工作,没有啥可说的。但已经成为能源学院院长的他着实更加忙碌了,他的手机、邮箱一向是面向全院学生公开的,无论多忙——他还是要认认真真地给学生回短信、回电话,还是会在忙完工作后的深夜查看学生家长发的每一条消息。

尽管担任众多职务、还要大江南北地跑野外做科研,他还是会挤出时间苦口婆心地给家长打电话“学会放手,让孩子主动努力”、会带着学生早起跑步锻炼身体、会把每个给他发信息的本科生叫到办公室或者宿舍听听他们的想法和打算……在他看来,做老师教出好学生就是天大的事!

“这是做教师的初心使命,不是说奉献、无所谓说苦不苦”,陈绍杰认为,培养学生一定是一点一滴的、一次一次的不厌其烦地教导和引领,“没有见一次面就改变学生一生的方法”“这是我们做教师的使命和快乐,我们要对得起自己的初心。”

信念:打造塌陷地里的新“绿水青山”

2022年,陈绍杰当选为青岛最美科技工作者。

主持人一字一句念出评语:“情系矿山,扎根实践,让废旧矿区重现生机;频夺大奖,以己为梯,为学子点亮科学梦想。”

陈绍杰觉得,自己仅仅干了一些本分的工作,“以前我的老师也是这么干的,我的同事们也都是一样奋斗的”“很惭愧,只能说自己很幸运获得一些认可”“我只是广大教师中的一个代表”“老师怎么教我做科研,我怎么教我的学生去奋斗。”

他在求学阶段,就知道了学院老师、中科院院士宋振骐冒着生命危险去井下抢出关键科研数据的事迹。老一代前辈以身作则,为陈绍杰他们上了深刻一课。现在,接力棒交到了他们手中——“我们也要这样做科研,去教育学生怎么干事创业”。

陈绍杰的研究方向是矿山特殊开采以及采煤塌陷地治理。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愈来愈深入人心,老百姓对塌陷地如何提升居住质量的诉求越来越迫切。但是,城市近郊采煤塌陷地大型建设利用基础理论相对薄弱,没有形成完整成套的技术体系,亟需对矿区环境修复进行科研攻关。

为了完善采煤塌陷地大型建设利用基础理论,陈绍杰从2005年开始,对一些老采矿区的地下岩层进行考察、监测。在山东能源集团岱庄煤矿,为了做好条带煤柱长期性能监测,他要背着将近50公斤的设备下井,曾连续一个月每天中午11点下井安装仪器进行监测,凌晨3点上井。

在2006年,进行井下长期稳定性监测时,由于监测的数据线是由采空区引到工作面来的,有一次数据线被顶板砸断了,需要进入采空区,把这个数据线重新接起来。然而,采空区是不允许有人进入的,因为顶板随时可能会滑落下来,如果顶板一旦垮了下来,那人就会被打成肉泥。如果说不接数据,那么前期做的研究就全部没用了。问题摆在眼前:接,人可能被埋入矿井;不接,前期工作都化为泡影。

最后,陈绍杰和师弟爬进去,找准机会,把线接好了。

经过多年的坚持,陈绍杰带着团队和一届一届的学生们,自主研制了原生断层采动沉陷灾害模拟实验系统等系列实验装备,填补国内多项技术空白;针对地下煤柱状态难以评价,他建立了煤柱长期稳定预测理论,建立了煤柱—充填—覆岩综合减沉技术,建立了采煤塌陷地建设利用关键理论与技术体系,完善了开采沉陷治理相关理论,为解决“开采沉陷治理”国家重大难题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塌陷地上一个个新城拔地而起,让满目疮痍的矿区重新展现了勃勃生机。采煤塌陷区成为生态宜居之地,实现了煤炭开采由损害到集约利用的转变,促进了“开采沉陷治理”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他牢牢记住自己是一名教师。在带领学生科研中,他注重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除了承担多项国家项目及企业课题外,他还带领团队成员出版著作5部,发表高水平论文1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

“我们的一些专利转化至青岛乾坤兴智能科技等公司,产品销售8000万元。这说明我们带着学生做的事情对社会有价值,但是至于多少钱不重要,钱不是目的,仅仅是衍生品。没有钱,难道我们就不去解决现实问题了吗?”

陈绍杰这样解释“初心和金钱的关系”,再一次从侧面回答了自己设置百万奖学金的育人初心和做有价值事情的信念。

育人:一生做好一件事

“我们为什么要当一名教师?”放弃高薪、带着学生团队天南海北做科研的陈绍杰这样认为:“学生代表着祖国的希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就有了一切。”短短一句话成了伴随他一直以来的坚守。

爱党爱教,淡泊名利。

他有无数的学生: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但所有的学生们在他眼里只有一个身份,就是他的孩子。

他也有无数的身份:长江学者、院长、博导、班主任。但是对学生来说,就是可以随时发信息打电话的那个人。

陈绍杰有本账,他怕自己忘了,还特意记在自己手机上:哪个学生有什么问题、现在处于什么阶段、需要他做什么、哪些学生要考研、哪些学生需要推免……信息密密麻麻的藏在陈绍杰的一个个微信群里、便签表上。他以这样的生活诠释“一生做好一件事”的育人情怀。

中秋来临,他筹集资金为学院学生买月饼;放假时,他给困难学生发交通补贴;要过生日,怕课题组学生舍不得花钱,他就自己花钱请大家吃水果……

陈绍杰在多年前读研究生的时候,曾经因为自己公费还是自费的学费问题向老师提过意见。没想到,面试他的老师当场告诉他,“给你解决学费问题,你来读吧”。后来他才知道,是老师通过实验室课题组,给他找到了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这件事一直被他记在心里。

现在陈绍杰常常通过自己的切身经历向同学们讲述自己为学、为师的使命,勉励同学们潜心筑梦。近年来,毕业生涌现出了教育部和团中央“全国大学生建功立业先进事迹报告团”入选者高明涛、“感动中国十大杰出矿工”刘辉、温暖全国矿山的道德楷模侯记川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行业优秀人才。

陈绍杰相信青年学生身上有无限潜能。他一边温和地“管吃管喝”;另一边严格地鞭策他们,“板起脸”来催促学生全力奔跑。

他组建开采沉陷控制与环境保护等12支创新团队,指导的本科生获省部级奖励23项;他积极联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目前已推荐29人进行国外访学。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他指导的学生团队获得国赛金奖——这是学校在历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取得的历史最好成绩,实现山东科技大学金奖从0到1的突破。

他认为,称号和成绩仅仅是一方面,最高兴的还是看到学生们能坚持和他一起在实验室和工程现场日日夜夜的奋斗,看到一届届学生们爱学习和多思考的素质养成,“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成长让他感到了“最实在的成就”。

在这样的想法下,18年来,他在心心念念的校园里陪伴学生走过了所有的路。

在忙完工作后每个夜晚阅读家长的信息时,在和家长通电话时,在办公室和学生促膝长谈或严厉催促学生的时候,陈绍杰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长江学者、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他俨然成了学生们身边的那个亲切的可以随时倾诉的班主任。

“这些年来,也感谢家人默默支持了我的每一个选择。无论是设立奖学金,还是带领学生天南海北出差科研,不论遇到危险,还是付出金钱,大家也觉得我做的有意义。现在,我还想继续把老师当下去,陪伴他们走得更远一些。”

陈绍杰说,每天走在校园里,看到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就感觉看到了青春与希望。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薄克国 通讯员 任波 报道)

责任编辑: 王菁华 李忠运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