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抔黄河泥,千载匠心幻化缤纷器物

大众日报记者 赵琳

2022-08-24 17:24: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首届中华传统工艺大会将于9月15日至19日在济南举办,本届博览会设有山东国际会展中心、“山东手造”(济南)展示体验中心两个主会场,济南市设21个分会场,全面展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成果。8月19日,由中央、省级、市级主流媒体记者组建而成的全媒体探访团到分会场——济南市济阳区博物馆。

在济阳博物馆,历史文物展、济阳名人展、馆藏石刻展、刘台子西周文物展等展厅,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济阳馆藏文物特色和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在主题展中,国家级文保单位刘台子遗址出土的商周玉器和青铜器,享有很高的社会知名度和文物科研价值;西汉至民国时期的大量精美石刻,充分展示了鲁西北地域文化的突出特色;经学大师张尔岐八尺书法中堂、张之洞书法对联、王际华等人的书画手卷、康熙五十二年圣旨、唐代三彩缽、商代原始瓷器、商代卜骨等都是弥足珍贵的藏品……

济阳区博物馆馆长王邕介绍,馆内展陈文物涵括陶瓷器、金属器、玉器等17个门类。目前,共展出文物463余件(套),藏品整体质量较高,自开馆以来,济阳区博物馆已接待市民及社会各界人士40万余人(次),举办各类展览及青少年研学活动240余次。

济阳区是黄河下游唯一中心城区紧邻黄河的区县。千百年来,济阳因济水而名,伴黄河而兴。一抔黄河泥,历经淘洗、晒土、浸泡过滤、沉淀缩水……数十道工序,在技艺人手心里“翻滚”、打磨,最终被制作成精美的黑陶工艺品。

黑陶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非遗技艺,济阳黑陶“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声如磬、薄如纸”,闻名中外。济阳黑陶制作技艺于2020年被列入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济南龙格黑陶艺术研究院作为非遗传承单位,致力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和推广,多次参加大型展览活动,产品远销海内外。

“我从小就在黄河边长大,没事儿就去挖泥巴、捏泥人。” 济南龙格黑陶艺术研究院负责人、济阳黑陶非遗传承人徐庆增介绍。上世纪80年代是黑陶手工艺品发展的巅峰,当地开设黑陶厂,自己因有一定的美术基础被相中,从此由“玩泥巴”的孩子成长为黑陶匠人。

济阳黑陶取材于黄河,黑陶制品也成为了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制作黑陶的原材料是“红胶泥”。胶泥本是黄土高原上的泥土、矿土中黏性极强的小团粒,经黄河水带入中下游地区。经过千百年沉积,在漫长的运河流域河床下形成了比胶泥更细腻百倍的红胶泥。

在济北手造展示中心,济阳黑陶、济阳钩绣、济阳柳编、仁风圈椅等非遗产品济北手造产品进行集中展示。

济阳柳编是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历史悠久,在济阳流传较广;济阳钩绣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融合传统编织工艺和抽纱技艺相,花样丰富;济阳老粗布质地柔软,手感佳,透气性好,可以用20多种基本色线组合搭配,色彩纹样多变。

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首届中华传统工艺大会将在济南市济阳区博物馆设立的分会场。济南市济阳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王春兰表示,济阳区将积极参展,并利用在全方位把济阳的美食文化和以济阳黑陶为代表的非遗手造产品推广出去,充分展示济阳历史文化底蕴和城市形象,努力把济阳手造打造成为济南乃至山东的重要文化品牌。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琳 报道)

责任编辑: 赵琳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