泺源大街2号:这不是摆设吗?

大众日报记者 张春宇

2023-10-09 16:07:05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10月8日,网友拍摄上传的一段视频引起热议。画面中,在当地文体局门口挂有举报箱的墙对面,设置有一个明晃晃的摄像头。

视频不长,却很震撼:被摄像头盯着,谁敢举报?对此,新闻媒体采访到了设置举报箱的单位。据上游新闻报道,相关工作人员称,安装涉事摄像头是为了保证工作人员安全和防止车辆剐蹭找不到肇事人,否认摄像头是为了监视举报箱设立的。

虽在摄像头和举报箱的安装时间先后、主体等方面尚无定论,但已确定将重新寻找位置设立举报箱,如果实在没有地方,将拆除摄像头。

这种像讽刺漫画一样的“乌龙”令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出言调侃。

不论摄像头与举报箱安装的时间早晚,或是用途如何,出现这样的情况明显不合适。摄像头摆在那里,若非单位解释,没人知道它从属何方、监视何物,也就自然没人敢通过举报箱举报。如此举报箱不是摆设吗?

举报箱在设置时应当足够醒目,方便群众发现并使用,同时也要保障举报人的隐私,在设置时避开摄像头,同时配专人看管举报箱钥匙,定期查看举报箱内是否有举报信件等。许多单位会在卫生间等地点设置举报箱,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收集意见建议,同时还配有电话、电子邮件、信件邮递等多种举报方式。

此次事件中,工作人员回应时也强调了还有其他畅通的举报渠道供使用。但是,摄像头不小,且位置十分明显,如果相关人员能经常按时查看举报箱,不难发现正对举报箱的摄像头,为何没有避嫌,而是放任其存在?一个对着举报箱的摄像头,如何让举报者相信其他举报渠道是安全的?这些隐忧,有待相关部门拿出实际行动去回答、改善。

其实,举报人要想在举报初期充分保护好自己的隐私,除了举报箱外还有很多更隐蔽的方式可以选择。这次的事件,受到损害的不只是公众对“举报箱”的印象,还有群众对整个监督体系的信赖。

不只是在提出举报的阶段,在举报内容的审查、办理等环节也应当对保护举报人的工作提起足够重视,由相关部门对举报人的隐私安全、人身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作出足够安全周密的保护措施。这样实实在在的“保护”,远比拆掉一个摄像头更令群众安心。

责任编辑: 赵琳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