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东营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
大众日报记者 李广寅
2022-11-15 17:07:33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东营作为入海口城市,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迎来重大历史机遇,也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2019年以来,东营市委、市政府以高度政治自觉和历史承担,牢牢扛起责任担当,以做好规划编制为抓手,科学谋划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任务和落实举措,全力推动重大国家战略在东营落地生根。
11月14日,东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围绕《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简称《规划》)有关情况,从规划编制的特点、主要内容和取得的初步成效三个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
《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在规划编制的特点上体现了“启动早、站位高、谋划实、抓得紧、效果好”等5个特点。全市深入调研分析黄河三角洲生态特征、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等因素,聚焦构筑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空间、新格局、新优势,研究提出符合黄河三角洲保护和发展实际的思路举措。同时,为强化规划支撑,在市级层面先期编制了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等9个领域的专项规划,谋划论证了一批高质量项目,形成总分结合的“1+9”规划体系,确保了《规划》内容坚实、框架科学,实现前瞻性、引领性、可操作性的相统一。
经过各级共同努力,《规划》经市委六届九次全委会审议通过后印发实施,是全省沿黄地市中第一个制定完成并实施的规划。中央发布的国家规划纲要中,包括黄河三角洲战略定位在内的58项元素有所体现。山东省发展规划中体现内容也达130多处,其中纳入的重大项目89个,占项目总数的三分之一强。
《规划》从结构谋篇上共设计15章56节11个专栏,主要分为4个大的板块,即规划背景、总体要求、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
规划背景(第1章)主要阐明了编制规划的来由、范围、时限,分析了机遇挑战、基础条件,提出了相关方面的重大意义。
总体要求(第2章)主要是提出了保护和发展的指导原则、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和发展目标等内容。具体思路上突出把握“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个关键,加强国土空间管控,确保生态安全,形成“一园两带多廊道”的生态保护格局、“一核两翼多平台”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和“一心两翼”的城乡空间格局,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的重要标杆、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盐碱地高质高效农业创新高地、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沿黄沿海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交通物流重要节点城市等发展定位。
战略任务包括12章42节,总体上围绕战略定位的内涵来组织。一是全面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实施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全面提升黄河三角洲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打造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典范。二是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深度推进节水控水行动,增强区域供水保障能力,优化水资源配置,建设黄河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城市。三是保障黄河三角洲长治久安。强化综合性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全面提高黄河三角洲安全保障水平。四是加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陆海协同,点面结合,统筹推进农业、工业、城乡生活污染等治理,建设美丽黄河三角洲。五是打造现代能源石化产业集群。建设国家绿色循环能源石化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石化关联产业和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和发展能级,打造链条强韧、价值高端、竞争力强的万亿级能源石化产业集群。六是构建创新融合型新支柱产业体系。以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为主攻方向,持续优化产业创新生态,加快打造创新型新支柱产业集群,锻造东营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七是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坚持陆海大农业统筹发展理念,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积极开展绿色循环高效农业试点示范。八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中心城区引领作用和各县区比较优势,积极建设现代化湿地城市、发展高水平县域经济、统筹城市转型和品质提升,增进民生保障水平,构筑城乡区域高质量发展格局。九是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优化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加快推进高铁、航运、航线、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联通黄河流域便捷交流,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十是打响黄河入海文化旅游品牌。推动黄河入海文化与生态文化、石油文化、红色文化等深度融合,推进精品旅游项目建设,打响“黄河入海”旅游品牌,将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成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典范。十一是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发挥东营入海口的优势,构建陆海内外联动开放合作格局,打造连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沿黄沿海开放合作新高地。十二是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将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有效发挥政府作用结合起来,创新多元化生态保护机制、构建节约集约用水长效机制、完善高质量发展市场化机制,建设形成更加高效规范的制度环境。
保障措施(第15章)主要是提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推进机制、创新支持政策、严格督导考核,对标对表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承担国家使命,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参与、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和体制机制保障。
另外,《规划》设计的11个专栏,谋划提出了生态保护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污染综合防治、高端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化保护开发等十一个领域共计245个重大项目,预计总投资额约5839亿元。
东营市规划实施两年多来,东营市委市政府以规划为抓手,带领全市人民,系统推进、狠抓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牢固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连续两年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居全省首位。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扎实推进,东营市荣膺生态中国湿地保护示范奖。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提升。全面完成“十三五”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任务,完成市域内骨干河道流域综合治理,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高质量发展态势愈加强劲。发力主攻链条经济,7大产业18条产业链全面建立“链长制”。2021年全市创新能力指数列全国地级市第23位,创新资源指数、创新绩效指数均位居全省第2位。黄河文化保护传承成效突出。设立黄河文化(东营)生态保护实验区,成功入选全国“非遗在社区”试点市。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黄河入海”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滩区展区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全面完成黄河滩区19个村脱贫迁建工程;建成杨庙、龙居、胜利3个黄河展区新社区。同步高标准推进产业就业、设施设备、管理服务等工作,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经过全市上下拼搏实践,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在东营不断结出新的硕果,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幸福河的美好画卷正在展现为生动现实。东营也在国家战略引领下,日益焕发新的容颜,愈加生态美丽、富有活力。(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广寅 报道)
责任编辑: 李广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