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 ——“全国大学生记者训练营”中石化胜利油田站活动侧记

大众日报记者 徐永国 徐海峰 边立鹏

2017-08-02 17:06:38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七天训练营,大家采访到的一个一个鲜活的面孔,都是中国真实的一部分。

以前只在媒体上关心过国企舆论的在校大学生,有机会带着问题深入国企一线,求真知、求真相,在采访中感受中国的发展、进步。

这次训练营,是大学生们对人生的一个探访,更能从产业工人身上寻找了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成长的精神力量。

——题记

你不曾丈量过脚下的路途,却把青春走得铭心而刻骨;你从未惧怕过骄阳与酷暑,却凭承诺把四季变幻征服;你未尝埋怨过辛劳与苦楚,却将生活点缀得众人羡慕……

这是南开大学的吕金全在中石化胜利油田采访锻炼一周后写下的一首现代诗。

7月24日到28日,来自全国19所高校的22位大学生记者走进中石化胜利油田,深入14个基层站点,体验油田的工作与生活。

这是全国大学生记者训练营第二次进入中石化胜利油田,但是对于这22名大学生却是第一次。他们用了五天的时间与我们的石油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年轻人的独特视角走进一线,切实感受,并记录了一线员工的苦乐和追求,感受中国的发展进步。

印象中的阴霾和乌云被眼前的蓝天和白云所取代。数篇诗歌、数十篇文章、上千张照片、数十万人次的直播观看,记录了他们的采访过程,见证了他们从迷茫到作出优质作品的历程,也描绘出了他们眼中的胜利油田。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薛梅巡线返回途中,会遇见诸多猛犬。 --马骁 湖北大学

在训练营,中央民族大学的张琪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深夜巡井。

将近零点,张琪和几位同学一起跟着东辛采油厂营8更9站员工薛梅的丈夫孙宾巡井。

天空下着濛濛细雨,路上泥泞不堪,稍有不慎就会一脚踩在大水坑里。走在巡井的路上,路边不时会窜出几只狗对着自己狂吠,还有成群的蚊子跟随,甚至一说话就会有蚊子飞到嘴里,一会儿的功夫手上就出现了几个被蚊子咬的疙瘩。更恐怖的是周围树立着密密麻麻的墓碑,还有新堆的坟头,黑夜里这种情境真是让人毛骨悚然。

 “想想薛梅、孙宾夫妇驻守小站22年,天天如此,没有任何节假日,若不是坚定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品性不会做到22年如一日。如果不是亲自去感受,永远也不会理解怎么会有这么‘傻’的人,但正是这些‘傻子’才会愈发受人尊敬,愈发可爱。”张琪落下感动的泪水。

                                                                                             

                                                               薛梅和儿子聊天— 马骁 湖北大学

这次训练营,是大学生们对人生的一个探访,更能从产业工人身上寻找了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成长的精神力量。

“你为什么要从事石油行业?”五天时间,不止一次,海南大学的沙淼问过不同的人同一个问题。

河口采油厂管理十区1004站站长李刚告诉她:“是一种信仰吧,我一直记得新生入学仪式时学校放了一首《我为祖国献石油》,从此就头戴铝盔走天涯了。”河口采油厂管理十区综合管理室副主任赖涛说:“大学刚来的时候,我是很抵触的。我心里想,这一片海,怎么这么荒凉。有一天晚上我和师父去巡线,按道理是不允许休息的。天很冷,分离器下面特别暖和,师父让我一个人在那呆着,自己出门巡线去了。就是这样被周围人的精神感染了。”

“这里到处都是很荒凉的滩涂,您在这里工作会觉得寂寞么?”在海风蚀人肌骨、喝水仍靠外送、满眼望去尽是滩涂的大王北油田,满是不解的西安外国语大学祝一凡向一位石油工人这样发问。

                                                                                   

                                                           体验采油工日常井场维护工作_柳和摄影

河口厂采油管理十区位于河口基地西北方向50公里处,地处滩海区域,易出现风暴潮天气,地面条件恶劣,开发管理难度很大。

排出道路积水、用砖头垫平泥路、实践量油过程,大学生记者又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采油工。作为一名90后,复旦大学的申曦霖从中感受到了强烈的奉献精神,“像他们采油工人早上坐着车来到这里,照顾不到老人跟孩子,家里有点什么急事,可能都无法及时回到家里处理。”“还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刚干了不到半小时工作就累得气喘吁吁,而他们可能一干就是一天,长时间的坚持,值得我们去尊敬。”

                                                                                            

                                                          大北的夜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陈扬摄影

作为此次全国大学生记者训练营的随营教头之一,这次采访经历给中国青年报山东记者站副站长邢婷感受最深的是一张照片。一片璀璨星空下,一个磕头机还有一个高大的井架。什么是青春呢?青春的景色又是什么呢?青春不仅仅是那样璀璨的星空、无尽的想象、包括一切的美好。青春也是高耸的井架,也是坚守的背影,也是拼搏的汗水。在这里邢婷提醒大家,或者说大家想不到的一点,就是在这七天训练营中大家采访到的一个一个鲜活的面孔,都是中国真实的一部分。

 

他们是金蓝领

以前只在媒体上关心过国企舆论的在校大学生,有机会带着问题深入国企一线,求真知、求真相,在采访中感受中国的发展、进步。

“高端大气上档次,严肃认真有深度。”这是广西大学尹方伶认为的创新工作。然而,旁听了一场“马广俊创新工作室”的“金点子”会后,她发现了不一样的科研室。

在这个科研室里边,生活着一群朴实又可爱的人:他们会在金点子会上,为啤酒瓶盖制成的小发明吵得不可开交;拥有多项专利发明的马广俊大师,也会表演滑稽的相声……他们会留心记录下每一天的创新工作,以日志、照片或是视频的形式,用他们的话来说,“科研室的生活真心有意思。”

中山大学的李天南被一个个实用的创新创效发明所吸引,打动她的更是一群集智创新、对岗位充满热情的人们。她说,石油工人是蓝领,那么这些技能大师就是技能突出的“金蓝领”。在这里,创新不是高尖端科技的专属名词,不是一味图大图全,去营造一份扭转乾坤之感,而是脚踏实地地在工作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想法变成做法,把点子变成金子。”

据了解,代旭升创新工作室注册会员有1500多人,完成创新成果450多项,部分获国家级、省部级创新成果奖。马广俊创新工作室先后研发科技成果100余项,部分成果应用油田电网,创造直接经济价值1500多万元。

“只有荒凉的滩涂,没有荒凉的人生。”这是石油工人对他们奉献出青春甚至一生所坚守的石油工业的回答。

“黑稠的石油、麻木的工人、无趣的工作···这是我原本以为的石油和石油工人。”但经过了短短的五天,湖南师范大学学生焦舒悦才明白,流淌着黑色血液的石油身后是多彩的人生,日复一日几十公里的巡检是工人的坚守,冰冷的机器隐藏着的是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创新···

                                                                

                                            在胜利职业学院仿真系统模拟现场了解油田生产流程 柳和摄影

从坨十一井到职业学院仿真系统,从油田科技展览中心到大王北,从青东五到代旭升、马广俊创新工作室和营八更九井站“夫妻岗”,这趟旅程让吕金全深切地体会到“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内涵。油田首席高级专家王端平的果断,代旭升大师的严谨,马广俊大师的沉稳,吴大伟站长的平易,张蕾站长的热情,吕咸文高级技师的乐观,还有无数在岗位上耕耘的石油人,你们是“最可爱的人”。

“万物之中成长最美,自然之中希望最新。”这些天里,胜利油田团委副书记王勇看到大学生们的成长过程以及一些思考和迷茫,更看到了大家成长的力量,看到了背后青春的力量。虽然现在媒体用什么“丧”文化来形容这一代人,但我们就看到了大学生们背后的成长的力量。

他们是新时代的拓荒者

在油价低迷的现实背景下,最初的拓荒精神如今有了新的发展内涵,胜利油田正面临着重大转型和变革,这同样让大学生记者们再一次领略石油人的魅力。

“抽油机真的好干净、整齐,看着好舒服,跟个小景区似的。”苏州大学的田皎感慨道。有着轻微强迫症的她看到现河厂河50丛式井组后,从没想到油田生产能够与周围办公区、生活区如此和谐的相处在一起。“这种抽油的机器声音真小,也不会影响到周围居民的休息;地上没有一点的石油,我们不了解的还以为这不是抽油的地方呢。”

中央民族大学的张琪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煤堆的大棚子”,那是胜利发电厂的煤场封闭工程,是目前国内已竣工投产最大跨度煤场封闭项目,有效避免了煤粉吹散到周围去污染了环境。

参观石油开发中心青东5海油陆采平台,中国人民大学的陈文忻被碧海蓝天所吸引,颠覆了她对重工业生产现场脏兮兮的印象,仿佛自身置身于旅游度假村。

大学生记者们根据采访过程剪辑拍摄的纪录片《拓·荒》中,记录了这样一名曾经的胜利人。长期在油田后勤部门工作的潘玉桁如今负责一家酒店客房的质量监管工作,尽管工作性质发生变化,但她对待工作的敬业程度没有丝毫变化,“因为这是从油田走出去的人共同品质”担任视频采访人的山西传媒学院徐如柏说。

越来越多的油田人同潘玉桁一样走出油田,“闯”出一片新的天地。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以来,胜利油田通过开展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已累计盘活内部用工“动起来”1730人,外闯市场“走出去”4616人,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

一周内,大学生记者们认真恪守着“用脚采访,用笔还原”的准则,在作业一线,在巡夜巡井的泥泞小路上,在员工创新工作室中,处处活跃着这些“90后”的身影。对他们而言,收获新知的同时,自身经历着成长和蜕变。

“碧海蓝天腾白浪,红装赤胆谱青春。智擒黑金献祖国,且留绿水与儿孙。”这是南开大学吕金全在采访青东五海油陆采平台巡检站站长吴大伟时,偶然获得的吴大伟诗作,在吕金全看来,诗中字里行间满是石油人的浓浓深情和豪迈气概。

青东5人工岛实现无人值守

                  

                  在青东5体验穿戴防护服 柳和摄影

石油开发中心青东5海油陆采平台是一座屹立在汪洋大海中的人工岛,第一次上岛,大学生们明显对岛上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惊叹于它没有采油工也能实现正常运转。在生产指挥中心,看着员工们轻点鼠标就能实现抽油机的远程操控,信息化、自动化程度之高让大学生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南开大学的吕金全来油田采访之前也查过一些相关的资料,在他的印象当中,这些石油工人都是顶着烈日每天在泥泞,在油污当中工作。经过体验,他发现胜利油田的信息化建设真的进行得非常好,油田一直在致力于打造智能油田,通过这种信息化现代化的方式,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降低了人力成本,为实现更好的成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工人要工作,更要体面地工作。随着信息化建设逐步推广,油田人会像白领一样,体面工作,体面生活。

大学生作诗一首:万口油井,千里之外,你已然从容自如决胜;油田的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人们的印象也早已不在昨日留停;安全生产的警钟时刻长鸣,随意的闯入难逃电子眼睛;庞大的数据记录瞬息万变,演绎出油田的“一图四线”。

全国大学生记者训练营举办六年,成为沟通大学生和央企之间的桥梁。这次大学生记者通过采访札记、新媒体产品、短视频、航拍作品、网络直播等传播载体,运用自己熟悉的语言风格,让万千网友们与我们一起走进胜利油田。数篇诗歌、数十篇文章、上千张照片、数十万人次的直播观看,胜利油田党委宣传部部长刘彦国称赞大学生记者们把情感倾注到了胜利油田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采访对象身上。

作为主办方之一,中国青年报党委常委、副总编辑马年华说,训练营不仅仅是一次对企业的深入探寻,更是每位大学生记者人生发展目标一个定位。油田巡井路上印下了大学生记者深深的足迹,媒体上留下了充满感情的影音和文字,胜利油田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韩辉殷切希望大学生们,“找点时间,常回家看看”。

生命是一次内部成长的经历,大学生训练营既是一次对中石化等国企的探寻,更是对自己人生发展目标的探寻。

此次训练营带给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刘玉瑶的感悟与思考远远超出了期待,大王北油田的巡线之路,莱州湾畔的青东岛站,低调沉敛的技能大师……这些鲜活的,美丽的,深刻的人和事,将会烙刻进她的记忆,多年之后,曾经在岁月长河中飘荡而过的它们,于她而言,将依旧鲜亮如初。

她说,真相的寻求往往不易,用笔写下然后讲述这些藏匿在浩繁世界中的细枝末节,则更需功力。与一个个故事的相遇,是一次次自我叩问的过程,愿自己,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行走观看,心生欢喜。

责任编辑: 李明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