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掺驾疃:过去建厂、盖房,如今投钱种地

大众日报记者 从春龙

2020-09-22 11:25:01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然而,在部分农村,农业质量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村庄自身“造血”能力弱等现实问题,依然是制约发展的“短板”。

蓬莱区登州街道掺驾疃村毗邻中心城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靠村办企业实现集体经济崛起,如今依托基础积累和房屋租金等各项收入,年均集体收入逾300万元。近年来,该村依托党支部引领发展现代农业,探索出自己的路径。

掺驾疃村山耩地与蓬莱城区只隔了一条206国道,越过国道,就像越过了城市与乡村的分界线,映入眼帘的是完全是田园风貌——一排排新品种苹果苗长势喜人,滴灌等现代农业设施全部到位;200多块“领养菜园”中各类果蔬齐全,城市居民在此租用种菜,体验乡村生活;10余亩粮田中,绿油油的玉米拍成阵列,即将成熟的穗粒颗颗饱满……基地中央,新挖的平塘满足灌溉需要,就连脚下的土壤,都“喂”过羊粪,经过了科学改良。

眼前郁葱葱的基地,一期面积多达100多亩,很难想象,过去大部分是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国民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同样要优化结构、转换动力。如今,年轻村民都进城了,老一辈农民分散经营难度越来越大、效益微薄,整合土地资源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农村党支部牵头去做。”杨东坡道出了自己的初衷。

盘活撂荒地,改造瘠薄地,该村下了大本钱。2019年起,从调整土地、填土造地、改良土壤,到兴建水利设施、购置农业机械,再到购买优质苹果苗木、玉米良种,该村的总投入已达到400多万元。

有人会问:“投入好几百万元钱砸到土地里,多久才能收回成本,值吗?”曾自己办过企业,又带领村集体兴办企业的杨东坡这样认为:“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是农村发展命脉,不是一件单纯能用金钱衡量的事。过去一直忙着建厂子、盖房子,农业成了短板,现在是时候反哺了。”

其实,这样一个舍得在农业上花大钱的党支部书记,很多方面能省则省——无论绿化还是设施安装,他都带着“两委”班子亲力亲为,尽量节省人工成本。而投资发展农业,他认为是把钱花在了刀刃上。 

农村的问题错综复杂,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然而,推动农村持续发展的深层能量并非“外部输血”,而是自身迸发的“内生动力”。

“现在,农民期盼的不只是温饱,更是生活环境的美好、精神生活的充实和村居服务结构的合理。发展好了,农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自主能力会进一步激发,这两者之间是双向促动的。”作为连任36年的村党支部书记,杨东坡对农村问题有着深刻的见解。

开弓没有回头箭。如今,瞄准了现代农业这一方向,杨东坡和村“两委”们全力以赴。从3月份开始,他们仅用半个月,就在基地完成了400根石条和12000米钢绞线的铺设工作。此后,他们几乎天天靠在基地,与技术人员一道,像照顾自家孩子一样精心管理每棵果树,希望倾注的金钱与心血,能够换来金秋的硕果盈枝。在他们心中,有一个明晰的“大目标”——新品种的维纳斯黄金苹果2年后能有收益,30多亩地年平均收入预计在90-150万元,是苹果种植散户收益的2倍以上;再加上领养菜园租金、粮食作物和其他杂果,年综合收益预计近200万元。  

今年,经过前期的外出考察、调研论证,多次党员、村民代表大会研究,该村依托种植基地,创办蓬莱地润种植专业合作社,近200户村民、360余人入股,实现盈利后人人有分红,这让村民看到了生活的新希望。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造福百姓。近几年,掺驾疃村在村庄环境、民生服务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便民服务大厅、室内外活动场所、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敬老院等一应俱全,年节福利、老年人生活补贴等逐步提高。而随着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该村还打算升级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建设福利食堂,为老人解决更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种了一辈子地,老来干不动了,心里没着没落的。如今,党支部领着咱干事业,日子越来越有盼头,这下可以安心过晚年了!”该村74岁的村民刘福荣道出了大家伙儿的心声。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从春龙 通讯员 厉智敏 报道)

责任编辑: 刘蓬基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