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市挖掘红色底蕴 全力打造红色文化名城
大众日报记者 都镇强
2022-06-21 16:12:25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昌邑市拥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1处,总量居山东省首位;“保得住、用得好、活起来”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昌邑模式”获评第五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昌邑市被列入全国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如何让红色资源、红色文化、红色历史在新时代熠熠生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宝贵的精神财富持续焕发活力。这是历史交给新一届昌邑市委的时代责任和光荣使命。为此,昌邑市拉开了加快建设红色文化名城的序幕。
奋斗新百年,启航新征程。昌邑市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根深基厚、特色鲜明的优势,夯实工作基础,强化管理保护,实施记忆抢救,弘扬英烈文化,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长远规划与短期计划相结合、全面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统一、全域建设和重点推进相协调,以红色文化精品项目建设为总抓手,积极融入沂蒙、胶东等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赓续红色基因,确保红色文化名城建设稳步推进、富有成效、打响品牌,以“走在前 开新局”的标准书写红色文化建设“昌邑答卷”。
挖掘红色资源 保护利用同步推进
昌邑是革命老区,红色资源根深基厚、特色鲜明。革命战争年代,是山东抗日劲旅七、八支队会师地,渤海走廊中心区,胶河战役主战场。
站在昌邑发展的新起点上,如何把这种红色历史资源挖掘利用好,成为昌邑市未来重要工作方向。
该市通过开展革命文物普查工作,建立完善昌邑市馆藏革命文物、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目录和专题数据库,推进红色文物资源信息开放共享。做好现有馆藏革命文物的清理、定级、建账和建档工作。摸清底数和现状。按照应保尽保、全域覆盖的原则,对 “瓦城起义”“七、八支队会师”“胶东保卫战昌南会师”“山阳大捷”等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革命旧址进行保护利用,依法划定保护范围,做出标志说明,建立专用档案。
昌邑市完善多方参与和多元投入机制,按照“一物一策”原则,系统推进革命文物保护修复。建立人防、物防、技防安全防范体系,切实把革命文物管理好、守护好。深化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普及,提高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先后争取上级文物专项保护资金和利用社会资金2000余万元,完成抗日殉国烈士祠、中共胶北特委旧址等20余处革命文物点的修缮保护,确保了文物安全。在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中,破解了文旅和博物等少数部门机构单打独斗的局面,逐步形成了组织部门、宣传部门、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等多部门与各乡镇共同参与、协同作战的良性工作机制。
为此,该市专门成立红色文化名城建设领导小组,在加强红色资源挖掘保护和利用、高质量推进党性教育基地建设、全面促进红色文化建设、积极培育红色旅游为主体的文旅产业、实施红色文化队伍建设“十百千”行动等5个方面、20项具体任务(简称“520工程”)上持续发力,加快建设红色文化名城。通过建立考核奖惩和督导调度机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跟踪问效、考核绩效,确保工作稳步实施、扎实推进,红色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提升红色文化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该市建立“国有+民营”文旅市场主体模式,鼓励、扶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社会培训机构、旅行社、民间中介机构等市场主体参与红色文旅产业发展,细化落实优惠政策,进一步激活红色文旅发展市场。通过形象推介、资源共享,与国内大型红色文旅经营主体建立合作签约关系,引进更多客源,带动建设红色文旅强市。
该市坚持融合化、标准化、品牌化理念,依托革命纪念场馆、革命遗址遗存遗迹等,将昌邑红色元素融入山、水、林、海、田等景点旅游市场,把革命文化纳入旅游线路开发、展陈展示、宣讲体验,以产业化思维,深度开发情景再现式、互动沉浸式、休闲娱乐式红色游,打造多条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主题精品线路,争取更多纳入省和潍坊市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促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业态融合,争创国家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推进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该市充分利用已有展馆空间,统筹革命文物藏品,举办面向大众的革命文物巡展,拓展红色教育覆盖面。把红色展览展示场所作为党性教育、主题活动、研学实践的重要阵地,开展形式活、内容实的主题活动。拓宽展览展示教育渠道。开展馆际革命文物馆藏资源、红色教育交流合作。
截止目前,该市已建成118个红色村史馆、10个专题展馆和1个主体展馆,参观和教学团体4255批次、24.98万人次。
传承红色精神 擦亮文明实践底色
昌邑市紧紧围绕打造“红色+”特色品牌,积极组织开展红色文明实践活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一体推动乡村振兴、文明创建等重点工作,不断提振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该市遵循红色与美丽互彰、实践站与乡村相融的原则,配套抓好街、路、巷综合整治,带动推进户户通、农村厕改、污水改造、美丽庭院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改善,实现“旧貌换新颜”,努力“建好实践站、带活一个村”。在春节、清明节、学生寒暑假等时间节点广泛组织村史馆里“过大年”、为无名烈士墓碑描红、我的假期“红”起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红味”引领“节味”。并充分发挥当地红色主题展馆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活教材”“新载体”“主阵地”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红色基因、凝聚起磅礴力量。目前,已有260个村居(社区)点单,惠及25.5万群众,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新风正气持续发扬光大,“知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氛围更加浓厚。
该市组织专门志愿服务队伍走进企业、社区、农村等开展送教上门活动,在中小学校开展“渤海走廊·红色班会”系列活动400余场次,用优良传统教育党员干部,用红色文化浸润群众百姓。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协调交管部门施划限时免费停车位4万余个,发动3000余名志愿者在限时免费停车位向市民开展政策宣传、文明劝导,红色马甲与蓝色车位交相呼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该市分批次组织市、镇、村三级党员干部到党性教育基地实践站接受教育、锤炼党性。围绕党史学习教育、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工作,制定涵盖政策宣讲、希望小屋、扶困帮扶等17类等218项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点菜单,该市132个文明单位主动认领项目、开展帮扶联建。发挥书、美、摄、作、舞、音、民等群众性文化文艺协会团体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创作和文艺演出,营造红色文化写起来、唱起来、舞起来、美起来的浓厚氛围。通过举办“渤海走廊·红色课堂”推送书籍影像、举办宣传讲座、设置标识标志等形式,抓好红色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进交通、进公园(景区)、进村庄(居民小区)、进商超、进酒店、进书店“十进”活动,实现红色文化全覆盖。
昌邑被誉为“华侨之乡”,海外华侨达到两万多人,遍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独特的侨文化。该市创新“侨文化+红色文化”共建共促模式,组织开展红色现场教育、党史知识竞赛、主题演讲、讲红色故事、观看红色电影等活动,增大侨界群众覆盖,有效推动党史宣传走深走实。通过组织150多名侨界代表人士开展“学党史、守初心、践使命”红色主题学习教育行动,实地参观抗日殉国烈士祠、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等红色教育基地,聆听身边的红色历史、接受深刻的红色洗礼,持续激发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担当和情怀。(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都镇强 通讯员 王宝峰 王鲁兵 张学健 报道)
责任编辑: 李忠运 王菁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