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薮‖洞透文化

2022-05-24 13:56:3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 流沙

王羲之是大书法家,非常不了起。大家有所不知,他了不起的,还有他的娱乐方式。当年在绍兴,他发扬光大了一种“流觞”吟诗的娱乐方式,碗里放些黄酒,让碗在水里漂,碗漂到谁跟前,谁就喝酒吟诗。这项小范围的文友聚会活动,被他记录下来,成为旷世经典,除了他的文采,还有这种娱乐方式。

读高一的时候,到绍兴兰亭看王羲之的“流觞”处,就是一条小水沟,实在不太好看。过了二十多年故地重游,再去看当年王羲之玩耍的地方,要是单纯说景致,还是不太好看。在这么不太好看的地方,用这种具有创意的娱乐方式,玩出了这么大的名气,让这个据说在西周时代就出现的饮酒方式发扬光大,文化的力量真的伟大。

故地重游时,我在油炸臭豆腐的味道中,游了绍兴城里的小弄堂,难得看到了几个戴着黑毡帽的本土老头老太。我想,当年王羲之他们,是不是也戴着黑毡帽啊,这扮相,我一想象,就会不由自主地微笑。

如果现在有人,把酒啊,菜啊,点心啊什么的,搬到哪条流着水的小沟边,也像王羲之一样玩“流觞”,弄不好,别人会莫名其妙。

前几年,绍兴有人也复古了一把,再现了“流觞”场景,黄酒倒在杯中,人在水沟边坐好,杯就在水里漂起来,引来媒体无数,这就是一种经典重现。说起东晋,其实我们不由得怀念这个“自由散漫”的年代,在那个年代,多有文人放浪形骸,极尽张扬。他们高谈阔论,喝酒吟诗,着奇装异服,活为自己活,死为自己死,痛痛快快的。

王羲之有个儿子,叫王徽之。王徽之与父亲的个性一脉相承,很有意思。有一天,天上下着大雪,王徽之突然想好友戴安道,他连夜乘着船去看戴安道,天快亮的时候,王徽之才赶到戴安道的家门口,他却连门也未敲,就离去了。仆人奇怪了,问这是为什么,王徽之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你看看这王徽之的率性,与其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事要是放到现在,身边的人肯定心里在说:“你发什么神经!”

现代社会与东晋相比,不知文明开放了多少。但有一种东西,可能缺失了——那就是藏在一个人身上,现在看来有些“神经质”的东西。这种“神经质”其实是一种“人文主义”的坚守,古人们用这种体悟和处世态度,构筑起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至今让人高山仰止。

传说中的那些“神经质”的名士,如果活在今天,还有没有人会欣赏他们的特立独行?时代潮流滚滚向前,有没有发现,我们住的房子,用的产品,开的汽车,越来越出现趋同性,这是工业设计根据用户使用习惯作出的选择。但是文化不应如此,文化趋同可以是主流价值的趋同,但文化形态、文化生态等等应该是万紫千红,别样精彩的。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那么只有我们东方传统文化才能洞透王羲之的“流觞”娱乐文化,王徽之的“兴尽则回”的人生态度。

而用现代的眼光去看,你就根本无法洞透,不知其所以然。

责任编辑: 刘君     签审: 于国鹏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