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逄观星|把寻常日子过成特别的日子,靠什么?

大众日报记者 逄春阶

2023-02-08 07:19: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往年的元宵节,不过是吃一顿元宵完事。癸卯年元宵节过得却很特别,我在福建泉州泉港区涂岭镇樟脚村,真正体验到了闹元宵的“闹”字。

入夜,长约一公里的“灯龙”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和锣鼓声中,在小山村的各家门前游动。伴着潇潇春雨,伴着天上绽放的一朵朵礼花,伴着见首不见尾的“灯龙”,我感觉小山村好像飞起来了。

这才是咱老百姓的节日。一个一个从自己的小家走出来,组成一个大大的家;正月里闹元宵,小家“闹”不热,大家“闹”才热闹。人人参与,一起做一件事:祈福狂欢!每家每户男丁将花灯绑在长木条板凳上,你家的板凳和我家的板凳相连,全村的长板凳就都互相连在了一起,灯笼上写着一个个姓氏:“陈、赵、王、刘……”真正是百姓——老百姓!老百姓组成了一条“板凳龙”。“板凳龙”游到谁家门前,谁家就放礼花放鞭炮迎接。

怎么能持续地“闹”起来?吸引年轻人。打眼看去,扛板凳的,是帅气十足、朝气蓬勃的青春方阵。他们来自每家每户,平时他们走南闯北,过年回家了,一定要扛好板凳。在队伍中,我还看到几个八九岁的小孩子呢,板凳扛得也有板有眼。一位老者站在门前对我说,他年轻时也扛过,板凳不轻快,扛一会儿就出一身汗,但是刺激,最幸运的是举着龙头。

任何活动,只有吸引了年轻人,才有活力。扛着板凳,无法玩手机,无法刷抖音,把一切都放下,把自己融入龙中,成为龙的一部分。扛板凳年轻人的表情,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很爽,很得意,很自豪。

据说,樟脚村“板凳龙”仪式始于元末明初。元末朝廷腐败,朱元璋带兵谋反,元军下旨抓壮丁充军打仗,樟脚村村民以烽火为信号互相告知,躲过了元军的抓捕。明朝建立,村民用火把游行庆祝。后来逐渐演变成使用煤油灯、马灯,直到100多年前变成固定在板凳上、用油纸糊成的蜡烛灯,每个板凳上有8到12盏灯笼。一代代的樟脚村人,把这个习俗保持了下来。

因为“灯龙”,小山村成了一个整体,而不是老死不相往来的一盘散沙。泉港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林进辉说:“古时候,各个姓氏之间为了争土地,常发生一些打斗事件。但在这个地方没有争执,把各个姓氏串在一起,这本身就是和谐团结的一种表现。在樟脚村,每生一个孩子就要增加一盏灯笼。灯笼在全村游走,会得到全村人的庇护和祝福。”

把寻常日子过成特别的日子,靠什么?靠仪式。必要的仪式能增加内容的分量。仪式能唤醒人的神圣和庄严。也许是一座座大山阻挡了尘世的喧嚣和浮躁,小山村的人们过得很悠闲,他们不嫌麻烦,每一步都做得很认真,很讲究。泉港区作家戴清秀说:“其实,滋味是麻烦出来的,有滋味,才特别。”“板凳龙”要游起来,得有热心人挑头,要提前好多天准备,龙头、龙身、龙尾,每个细节都得照顾到。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这是著名作家马尔克斯说的话。我感叹,樟脚村是个有记忆的山村,一个“活”出了自己样子的山村。它如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一圈一圈的年轮清晰可见。

元宵节不仅仅能满足一次口感,它完全可以“闹”起来,只要心气在,只要和平在。如今,“板凳龙”成了樟脚村的精神标识。山间的“板凳龙”,那扛板凳的年轻的面孔,家家门前的鞭炮声,夜空里的礼花,将会留在我这个异乡人的记忆里。

美在民间,美在乡野,美在独特,美在自由自在。(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逄春阶 报道)

责任编辑: 吕晗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