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了,身后稻花散香——观电影《袁隆平》札记

2021-05-27 10:56:1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 逄春阶

一颗心、一腔血、一根筋、一股劲儿、一粒种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个普通人,头顶苍天,根扎大地。

自信、执着、乐观、浪漫,在他眼里,土地、禾苗、种子,一切的一切,都有了审美价值。

留心、耐烦、温故、自珍……袁隆平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让我想起钢琴家傅聪评价父亲傅雷的话:“他一生没有一分钟度过的是行尸走肉的时光,他的脑永远在思想,他的心永远在感受。”

环球杂志记者绿蒂女士问:“据说,您的杂交水稻研究非常坎坷,异常艰辛?”

他说:“挫折和失败一直伴我走过这段路。说出来你也许不信,我是一个可以把生命当歌唱的人。你看,太阳每天照常升起,只要有阳光,就有生命的交响曲。”

他带着学生去海南做实验,在火车上,把装良种的袋子绑在肚子上,用自己的体温催芽,被同车的人误以为生了血吸虫病,险些闹出笑话。

掉进泥塘险些丧命,被人救上来之后摸着糊在脸和脖子上的泥巴,笑称是“新发明的防晒防暑化妆品”。实验再次失败,被人逼着问到底有多大把握时,笑着回答“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苦中作乐,在苦涩中,咂摸出一种甜味儿来。这不是境界又是什么呢?

在毕业篝火晚会上,他告诫学生们:“你们都是学农学的,在这个饥饿的年代毕业,我想你们能够深刻地理解粮食和人类的关系。大地是母亲,我们应该尊重她;种子是生命,我们应该呵护它。这是一个信念。我希望这个信念,能够在你们未来人生的道路上,生根,发芽。”赤子之心,句句敲击人心。

他的希望实现了。几年后,在实验最艰苦的日子里,这些年轻人跟他一起,头顶烈日,脚踩泥浆,一个个都成了真正的专家。

面对同事刘老师搞的“万斤亩”实验,袁隆平痛心疾首:“你就这样为人师表吗?”“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这个是人类的生存法则。”

他公然对抗“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谬论,直言不讳,大饥荒是怎么造成的?盲目、冒进、造假,以科学的名义好大喜功,再加上自然灾害。

“我说的都是实话,我不怕别人听见。”知识分子的风骨不是这样的吗?

同行说风凉话:“对照(实验)品种是亩产718斤,杂交品种却不足700斤,稻谷比标准品种减产了3%,稻草却增长了70%。说句玩笑话吧,这人就是不吃草,这人要是吃草的话,袁组长的杂交水稻倒是前途无量啊!”

面对质疑和抨击,他站出来说:“我是这个科研组的负责人,有什么话你就跟我说,有什么责任应该由我来负!”

这是一个勇敢的人,敢于追求真理,也敢于追求完美的爱情。学生董婕跟他一起发现了天然杂交水稻。临毕业时送给他一个用手绢包着的放大镜。一段时间之后,董婕回母校参加球赛,袁隆平从实验室冲出来,一口气跑到球场上,把董婕拉出人群,直愣愣地问她:“你愿意嫁给我吗?”两个志同道合的人,就这样走到了一起,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她给了他一个家,他给了她毕生的爱。

父亲去世时,袁隆平远在海南,董婕独自办理了父亲的后事。临终前,父亲最牵挂的人就是儿子,可他说,谁都得回来,就是隆平不能回来。他在干大事,他是为老百姓尽孝,尽的是大孝。

看完11年前上线的这部电影,心潮依然难平。我想到了八个字:“临事而惧、功不唐捐。”

临事而惧,直面复杂,有备无患,临时而疑,临事多思,强调的是“变”。遇到具体的事情,心态要变,操作节奏、方式要变。总之,要围绕“事”而变,是为完成某事而变。

功不唐捐,简单地说,就是一切努力没有白费的。强调的是“常”,常之特性是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是不变的,是守恒的。

临事而惧是瞬间的抉择,而功不唐捐是长期的积累;临事而惧强调的是起点,起点是惧,谨慎小心;功不唐捐,珍重的是终点,是功到自然成。

我想起了《周易》“大有”卦的彖辞:“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袁隆平走了,他还活着,他活得真潇洒。

责任编辑: 刘君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