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后,他与孔子再对话

大众日报记者 逄春阶

2021-06-16 15:02:1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到今年,孔子2572岁了。他如古柏,活得郁郁葱葱。靠的是什么?是穿越时空的精神和思想。从这个层面讲,孔子才是真正的明星,不是流星,是恒星。

青岛籍演员王绘春28岁就在电视剧《孔子》中扮演鲁国那位旷世智者,30年后,在央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五期《论语》)中再次扮演孔子,与“弟子”们一起围绕《论语》演绎浓浓师生情谊。驾轻就熟的王绘春依然不松懈,怀揣一颗敬畏心,倾全力投入地捕捉着自远古射来的“恒星”之光。

王绘春对我说,终于又淋漓尽致地尽情“活”了一次,从内到外感受到30年前的巨大震撼。演绎就是对话,对话难,与古圣先贤对话尤难。对话需要唤醒,唤醒自己的灵性,窥知古人的博大与深邃。

30年前,28岁的王绘春扮演孔子,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要演出至圣先师的青年、壮年、暮年,何其难也!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个挑战不仅仅是外形,更重要的是主人公的内在。能不能把握得住其魂魄?王绘春不气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活”下去,生命在往前快进。电视剧《孔子》充分显示了其智慧“变老”的特长。他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要搁现在,真得好好掂量掂量。也正是因为身上的那股虎劲,那股不服输的闯劲,用志不分,心无旁骛,调动起自己的智慧和青春的能量,才出色完成了“孔子”形象的塑造。

又有了三十年的历练,厚积薄发,王绘春扮演的人物一个个走进观众心里,没想到辛丑年初夏再遇孔子,他能给观众带来惊喜吗?看完节目,我说“能”。仅说一点,王绘春在用目光演戏,他的目光多了些沧桑、冷峻,但依然灼热、滚烫。王绘春那内蕴丰富的目光,让孔子变得可触摸、可亲近。

陈蔡被困,断粮七日。弟子问孔子苦不苦,孔子说:“苦吗?我不觉得呀”,那目光里是理解与宽容,是“恕”。这目光,也就回应了子贡之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众人饥肠辘辘,还剩半碗米粥,弟子都不喝,让孔子喝,孔子把半碗粥倒在锅里,倒上水,大家每人一碗薄粥。孔子说:“此粥味道甚美。”“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追寻大道的苦,患难真情的甜,都在这一碗薄粥里了!目光里是乐观,是慈爱,是启迪。梦幻中,遇到向他辞行的弟子颜回和子路,他的一声声呼唤,撕扯人心扉,目光里装满了晶莹、湿润、伤感、惋惜。目光穿越了时空,穿透了尘埃。

有敬畏心,方能深入历史现场,在现场还原时,又果断跳出历史现场。带着敬畏打量,自然是带着体温的观照。

在节目中的穿越环节,主持人撒贝宁以读书人身份引着孔子师徒穿越到了当代。看到《论语》对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孔子目光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一种自信,他说,君子忧道不忧贫,吾无忧矣。他看到了“德不孤,必有邻”的理想境界,看到后人对他的敬仰,他那目光里是羞涩与温柔。

王绘春是典型的山东大汉,站在面前给人以踏实感。他说,饰演孔子,心必庄严、纯净,你要付出全身心,贴近他,体味他,受他熏染。因为我们,我们的父辈,我们的祖先,都受孔子的影响,我们的性格,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气质,都自觉不自觉地被儒家文化所感染,所浸润。我们没有理由戏说他,亵渎他,只能用自己的智慧向他致敬。

值得一提的是,“典籍里的中国”节目制作人利用话剧、电影、电视等多种艺术手法,运用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运用专家导读、古今穿越的艺术形式,助力王绘春和弟子们“打捞”出历史深井里的《论语》,可圈可点。

靠近君子,则有君子之风;靠近智者,则有智者之光泽。盯着王绘春在舞台上的目光,我的眼睛湿润了。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逄春阶 报道)

责任编辑: 吕晗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