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逄观星|屠呦呦被她演出了烟火气

大众日报记者 逄春阶

2021-10-21 17:59: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齐耳短发,素面朝天,戴一副棕色框架眼镜,抱一本书,走起路来目不斜视,出门总忘带钥匙……周迅演绎的屠呦呦喜怒不形于色,独往独来,看起来有些呆板,但对研究却着迷。周迅颠覆了《红高粱》中那个外向的敢爱敢恨的九儿形象,塑造了一个性格内向、独特的科学家形象。

由国家广电总局出题、组织推进的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功勋》之《屠呦呦的礼物》单元,10月18日晚在北京卫视收官。这个单元由导演郑晓龙执导,王小平编剧,周迅、张颂文、宋佳伦、郭晓峰领衔主演。以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为原型,细致展现了屠呦呦从接受“523”任务开始,历经多年研究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全过程。

知识分子不好演,生活半径无非就是两点一线——从家到实验室,表演空间小,专业性强,不容易引起观众共鸣。印象最深的是若干年前潘虹扮演的《人到中年》中的眼科医生陆文婷,陆文婷埋头于自己的业务,为了照顾家庭忍辱负重,却被幼小儿子的一个烧饼一杯白水感动得掉下眼泪。潘虹的那一哭,将人到中年的隐忍、委屈都哭了出来。克制的情感表达,让我记住了。

对于屠呦呦,大多数人知道她是因为她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其实,在获得这份荣誉之前,她和团队的研究成果已经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将这样一个不擅长生活,但在学术研究方面严谨、不惧困难、拥有革新立场的科学家形象立体丰满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确不是易事。

周迅首先抓住了屠呦呦的“身份”。她是女儿、是母亲、是妻子、是街坊邻居,她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贤妻良母,按照传统的标准去衡量,她都不“合格”。生活中柴米油盐主要由丈夫操持;屠呦呦回家总会忘记带钥匙;说好的接孩子放学,却因为工作被抛诸脑后;因为研究着迷,疏远了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让父亲一直耿耿于怀;好不容易有时间看望小女儿,却买错鞋、坐过站。而这一切,都演得自然妥帖,周迅紧紧抓住了屠呦呦“这个人”,演出了差异化,演出了不能被取代的地方,演出了烟火气。她的演技了得。

屠呦呦的特质,是对初心的坚守。在研究过程中,屠呦呦和课题组的同事曾多次就青蒿素的提取方法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屠呦呦直言:“科学研究不应该有禁区,不管是从中药店买的药材,还是野地里长的植物,不管是水煎还是绞汁,只要研制出新的抗疟新药能救人命,就应该大胆地尝试。”不懂人情世故,以透明之心,投入地寻找疟疾的克星。电视剧中有一个场景,在一个深夜,望着星空,屠呦呦把一个个星星都命名为中草药,一味一味地数着,猜想着,她着迷了。周迅用眼神,演出了屠呦呦那丰富的内心。导演盛赞周迅:“我觉得周迅天生是做演员的料,塑造能力极佳,她像进入到这个人物里一样,连走路拿包的样子都越来越像屠呦呦。”

屠呦呦的特质,还有一个是非常冷静。有场戏讲述屠呦呦所在的实验室意外着火,“523”课题组前期的实验成果在这场大火中毁于一旦,一向情绪稳定的屠呦呦哽咽着说:“我对我们‘523’项目会碰到什么样的问题,有过各种各样的设想,唯独没有想过会着火,其实火灾不是问题,火灾反而对我们是个提醒,提醒我们……提醒我们对青蒿的……提醒我们对青蒿的提取工艺还有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有漏洞的。”

我了解到,在拍摄前,周迅特意去拜访屠呦呦并和屠呦呦的同事聊天,寻找共同点,揣摩角色。她说:“我和屠老师的性格有相像的地方,她钻研医学,我钻研表演,所以这么一转换,我就摸到了一些门路。”周迅真聪明,找到转换的那个“点儿”,就贴近屠呦呦了。

看了《屠呦呦的礼物》,我的内心受到了触动,我们的先辈做了那么多,受了那么多的磨难和委屈,而我们却知之甚少。人间美好,是因为有那么多先辈的付出和默默奉献,我们应该记住并学习他们身上闪光的品质。(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逄春阶 报道)

责任编辑: 吕晗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