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县乡村记忆》留存“最美乡愁”

2023-10-23 09:32:03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 倪玉华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凝结着千千情丝的“乡愁”,是亘古不变令人牵肠挂肚的永久话题。如能全景图文定格乡情并使乡愁可寻可依可解,诚为幸事。

冠县县委为切实保护、传承村域传统文化,讲好村庄故事,决定由冠县政协牵头编纂《冠县乡村记忆》,汇集全县760个村庄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全面记录乡镇(街道)、村庄的建设和发展历程,挖掘村风民俗,留住美丽乡愁。该书以18卷约1700万字的规模,使“最美乡愁”突兀于奔腾不息的新时代洪流之中。

历史绵长悠久、人文底蕴丰厚的大美冠县,可圈可点之处本就比比皆是:她是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语出地;“千古奇丐”武训兴办义学的史实更是广为旌表。这方热土也是革命老区,刘伯承、邓小平、宋任穷和陈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此工作和战斗过,还涌现出赵健民和徐运北等一大批影响与威望并重的党的高级领导干部。

偏寓鲁西黄河故道的冠县,历史上曾百业凋零、愁肠千结。她有过12万亩的沙荒地和24万亩的盐碱地,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从战天斗地、封沙治碱、植树造林,到秉持“1457”工作思路融入富强、创新、开放、美丽、幸福、奋进的“六个新聊城”建设大潮,冠县人民历经数十年艰苦拼搏、接续奋斗,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今年上半年聊城市乡村振兴观摩中,成绩位列全市第二;重点项目观摩中,位列全市第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势头恰似东方风来催万春,奋楫勇进逐浪高。

然则所谓生一喜或存一忧。在乡村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自然村的湮灭和村庄文化的流失,纠结着众人的心绪。因为乡情若没了实物寄托,少根无迹的乡愁便只有梦中之瞭望、泪眼之愁思了。更何况,要把冠县人民发扬敢为人先、拼搏奉献的精神而创造的历史传承下去,要把创新、拼搏、奉献的冠县精神发扬光大,也必须通过开展乡村记忆编纂,总结记录历史、留住乡愁记忆、传承故园精神,以满足加快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

不等不靠,说干就干。

2022年3月,冠县成立了由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召开动员会、协调有关事项;抽调8名政治素质高、文字功底深、热爱家乡的同志组成县级编纂委员会,负责业务培训、编写指导、文稿审阅等工作;各乡镇(街道)分别成立的乡级编纂委员会,成员至少5人,由当地文化名人、退休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等组成,负责辖区内乡镇篇的撰写和对村庄篇的初审;各村编纂委员会成员至少5人,由村庄老会计、退休教师、退休干部或在外工作人员组成,负责挖掘、整理、撰写本村资料。县、乡、村三级编纂人员各负其责、各尽其职,为《冠县乡村记忆》编纂提供了人员和质量保障。

“生逢其时”的《冠县乡村记忆》契合了新时代呼唤,赶上了新时代大潮。

2023年7月20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委联合下发的《“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旨在充分调动各方人士建设家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人才下乡、资金下乡、技术下乡,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汇聚各方力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冠县乡村记忆》正是响应时代发展呼唤、打好“乡愁牌”“振兴牌”的具体实践。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伟华今年回冠县老家时,也对正在开展的《冠县乡村记忆》编纂工作大加赞赏。进一步振兴乡村需要产业、人才,详记前人之事、凝聚今人之心、启发后人之思的《冠县乡村记忆》,使乡情有了沉淀之所,令乡愁有了安放之处,让乡村有了立足之根。丛书的出版也必将使更多的群众受到感染鼓舞,招引八方贤达汇聚冠县,使其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心和自豪感,化为振兴冠县的磅礴力量。

翻开卷帙浩繁的《冠县乡村记忆》,“县情篇”洋溢着人民群众热爱家乡、赋能家乡的昂扬斗志,“乡镇篇”氤氲着这方热土所特有的拼搏精神和奉献精神,而“村庄篇”扑面而来的则是那些众多品德高尚的模范人物、优秀的传统美德和代代传承的奋斗历程。掩卷遐思,慨当以慷:凝心铸魂的《冠县乡村记忆》,承载着多少好风尚、正能量;精气十足的《冠县乡村记忆》,刻录下多少好风光、好愿景。正所谓:书中全是冠县腔,呼兄唤姊颂乡情。建功立业新时代,最美乡愁最胜景。

责任编辑: 杜文景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