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论坛在山东大学举行

2023-12-07 12:58:22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 李想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论坛于12月3日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举行。本次论坛由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承办,属于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高端学术论坛系列会议之一。来自山东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近二十所高校和媒体的百余名师生、记者编辑在线上线下参加了本次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在“主题发言”“政治文明”“文化艺术文明”“科技文明”四个环节,生动分享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丰富案例,探讨了其中蕴含的规律,以及深入推进的路径。

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郑敬斌代表山东大学在致辞中介绍了山东大学发挥文史哲学科优势,以及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中取得的丰硕成果。他表示,中华文明的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蕴含着解决当代人类发展难题的重要启示,因此迫切需要广大学者深化中华文明研究,探索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路径和方法,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而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必将对深化这系列问题的研究产生积极影响。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助理、新闻系主任刘冰主持论坛开幕式和“主题发言”部分。

论坛“主题发言”环节,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荣誉院长、京剧表演艺术家孙萍结合多年在欧洲和北美等地进行京剧艺术国际传播的实践经历,从文化自信、创造性和国际传播力三个方面提出艺术是最有效力的沟通媒介,通过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艺术交流活动,向世界推介蕴含中国智慧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

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特聘教授、查普曼大学终身教授贾文山发表了题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评估体系初探》的演讲,从三个方面阐释如何评估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第一,对中华文明包含的各元素进行分类整理,从思想哲学文明、政治文明、文化艺术文明和科技文明四个层面构造了中华文明谱系图。第二,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做好理论准备和顶层设计,基于中华文明所具备的“人类共同价值”以及独有价值,提出加强顶层设计的路径。第三,提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评价体系框架,对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进行界定,阐述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五力”理论模型,解析“五力”与中华文明类别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而提出中华文明不同类别的传播力影响力评价指标。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洪宇首先表示,国际舆论场中关于“全球数字中国”的地缘政治话语框架居高临下地将中国定义为意欲统治或瓦解全球秩序的“他者”。面对国际政治诘问,中国国家与互联网的这组关系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成为关键性的问题意识并针对如何构建全球数字中国新叙事提出了化解思路。

在以“政治文明”为题的子论坛上,河南师范大学世界和平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席来旺认为,增强中华政治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十分必要,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中国理念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要以充满文化自信的姿态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美总站原负责人、高级编辑江和平结合在CGTN的工作经历,以“历史感、责任感、亲和力”三个关键词阐释了如何做好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历史感是打开文化隔阂的钥匙,责任感是树立国际公信力的关节,亲和力是打通人与人沟通的桥梁。

在以“文化艺术文明”为题的子论坛上,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教授崔春围绕马勒交响曲《大地之歌》和张枣现代诗展开了一场中西方不同艺术作品跨越时空的对话,彰显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中所蕴含的深沉力量。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教研室主任葛勇分享了以西藏美术馆等为代表的数字艺术虚拟体验案例,从数字艺术创作实践视角探讨中华文化艺术文明成果数字化传播的无限可能性。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副院长兼美术系主任李静通过梳理草衣文殊像在历史上的传播路线以及从朝鲜、日本传至越南,乃至欧洲的海外传播状况,认为草衣文殊像促使国际学术界对中国绘画的认识增加了新的维度。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刘小源提出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经历从“民间”到“产业”的发展过程,最终形成次元嵌套、桥段堆叠、爽感密集的新时代网络文化商品,打造了中国故事全球化叙事奇观。

在以“科技文明”为题的子论坛上,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大鹏认为,中国科普创作的数量不足,中国的科学故事还存在西方视角下的书写现状,并由此提出科学家应加强科普创作,结合丰富的科普实践进行总结和交流,依托中国科学超级工程讲好中国科技故事等建议。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贾鹤鹏对中国科技形象进行基于大数据的实证调研,国务院新闻发布内容中,科技部分只占4%,认为中国国际传播要从科技传播开始,并提出提升策略,如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能力建设,弥补短板、支持适合对外传播的优秀科普内容的生产与传播、强化各类媒体科学报道能力、提升国际科普交流等。

责任编辑: 杜文景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